《辽宁日报》发表公开信说,大学生尚未走入社会,对国情的了解还不深刻,老师有责任讲述中国的整体模样。
《辽宁日报》最近发表 "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 的公开信,批评了老师"呲必中国"的现象。文章见报以来,引发中国媒体、学者以及网民的热烈议论。
"呲必中国"指的是老师在课堂上经常说中国的坏话、经常用中国作负面例子。
官方媒体几乎一面倒,与《辽宁日报》口径基本相同。不过,也有网民和学者认为,老师怎样讲都是"言论自由",并质疑老师"因何变成怨妇"。
长期以来,中国官方与民间都十分重视教师对下一代的影响。
不久前的教师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还曾提出做当代好老师的四个标准,强调"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中国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在11月3日也曾发布文件,要求小学、中学和大学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长效机制,目的是"使广大师生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大认同
《辽宁日报》公开信源头是该报10月底的官方微信就"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应该是什么样的" 为题目征集微故事,其中有学生表示,自己的老师经常说中国坏话,经常用中国做负面的例子。
文章称,在这次策划推出之前,报社采编在省内外几大高校中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调查,并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在高校比较集中的城市听了将近100堂大学专业课。他们表示发现这种批评时政的现象不但存在,而且有的很过分。
该报把中国的老师基本分成三类,第一是缺乏理论认同。有的老师用戏谑的方式讲思想理论课,第二类为缺乏政治认同,这类的老师质疑中央政策,甚至片面夸大批评社会与发展中的问题。第三类则是缺乏情感认同,这类老师把自己生活中的不如意来化成课堂上的牢骚。
公开信还表示, "问诊"中国,需要给出全面准确的报告单。大学生尚未走入社会,对国情的了解还不深 刻,老师有责任讲述中国整体的模样。完整的中国,绝不是灰暗的,而是色彩斑斓的;绝不是消极的,而是坚韧昂扬的;绝不是迷茫的,而是目光四射的。
媒体反应
公开信发表以来,中国很多媒体都有转载和评论。
官 媒新华网发表题为《"呲必中国"的高校老师如何教书育人》的文章,指出解疑释惑、教书育人,是包括高校老师在内的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师者的一言一 行对学生的性格形成和品德塑造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面对将中国视为 负面典型案例库、动辄"呲必中国"的负面言论,不免令人担心,常常将负面情绪传导给学生的高校教师,如何担当起培育"四有"新人的教育重任?
文章还说,令人忧虑的是,面对舆论对"呲必中国"怪像的质疑,有人仍不以为然,甚至将其与"学术自由"和"发牢骚、讲怪话"混为一谈,这其实是一种认知误区。
人民网则质疑说,"呲必中国"算哪门子"学术自由"?
中国青年网刊登署名国平的文章 《"呲必中国"不能成为课堂必备课》。文章说,问题令人震惊,从一个侧面让我们看到了网络上社会上诬蔑中国等负面情绪的一个源头。
光明网也发表龙敏飞的文章《别让"呲必中国"成为下意识的习惯》。文章说,凡事都有一个度,也有一个场合的问题。批判从来都不该是无处不在的,也从来都不应成为一种情绪化的表达,更不应是为了批判而批判的"抹黑"。
微博热议
在微博上,这个话题也受到了很多人的热议。除了普通网民之外,还有一些学者和大学教授也纷纷发表评论 。
华 中示范大学教授戴建业在微博上表示,"其实现在大学教师在课堂上抹黑中国的人很少,知识分子的真正问题是冷漠,包括我在内的大学教师大多数已经变成"求田 问舍"的俗人,大家只关心自己的日子,谁还在乎中国的黑白?让自己家境殷实,让小孩留学移民,这才是他们操心的大事。"
北京大学教授贺卫方指出,"中国的路,肯定不会笔直,但用西方的刻度来丈量,是行不通的。大学老师,当然懂得这道理,应把这道理传授给学生。"
前英国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署长罗思义(John Ross)表示:我完全同意《辽宁日报》的看法。美国的大学和中小学非常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当然,中国的大学教师也有许多爱国者。但作为一个外国人,我常被中国少数高校教师的"呲必中国"现象所震惊。
学者方绍伟指出,"应该怎样在大学课堂上客观准确地讲授中国?如何把光明的心态跟专业的知识一起传授给学生?怎样在回答重大社会问题的同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企图从政治上美化中国的人在反对企图从政治上批评中国的人,但要害却是中国文化的博弈规则无法美化。"
"徐 泽东一世"的博文说, "辽宁日报是辽宁省委机关报,却以本报编辑部名义对全国高校教师发出一封公开信,请老师们别在课堂上抹黑中国,滑稽之极!一个地方党报对全国高校教师发号 司令,真是太搞笑了。这非是愚人节,又不是派对狂欢,辽宁日报编辑部编排这么逗的言论是哄自己开心还是哄上面开心呢?"
不过清华孙立平在微 博上说,"因为公开信也是信,作为一个教师不回信不礼貌。最后以一个老师身份告诫那个编辑部(估计作者也都是学生辈的)几句:1、要讲道理的话把理论弄圆 点,别顾头不顾那个。2、理论弄不出来起码在有限范围内讲点逻辑。3、上面两点如果都做不到,谦虚点。"
"高校法务霍波"在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作为高校法律工作者。我想问问万能的围脖,是什么把高校教师变成了牢骚满腹的"怨妇"?如何让"怨妇"老师回归正常?"
还有网友说,"(辽宁日报)拍马屁不带这么赤裸裸的。大学教育本来就是一种批判性教育,制度既然落后于人家,说说不是难不成要扣上抹黑的帽子?"
(bbc编译:林杉 /责编:苏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