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闻
热点新闻
即时新闻
新闻首页 > 两岸关系

 

从历史看台湾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型态
日期:10/21/2007 来源:网络 作者:叶淑贞

叶淑贞


台湾是海洋经济体系,对外贸易依存度相当高,因此贸易是台湾经济发展的动力;而中国则是大陆经济体系,对外贸易对中国相对上较不重要。台湾的贸易依存度在1921~1925年就已经超过50%,而在1991年时更达90%;中国到1996~2000年时还未达37%,直到2001~2005年时才达到51.89%。两者经济发展的动力不同,因此发展型态也不同。

台湾的地理特征之一是四面环海,东有太平洋,西有台湾海峡,南有南海,而东北及北有东海。与他国的距离分别是,菲律宾群岛在南部,北端的恩如纽角距台湾最南端约225英里,首都马尼拉则距台湾最南端390英里;琉球群岛在东北方,为到达日本之踏脚石,日本本土最南端的鹿耳岛距台湾北部的基隆660英里;西面距中国约100英里,澎湖列岛介在其中,与台湾本岛海岸相隔只有25英里;夏威夷群岛隔太平洋,距台湾4700英里。

与他国的关系或他国对台湾的影响决定于海上交通是否方便。中国距离台湾最近,只有100英里,但是一直到17世纪台湾与中国并没有什么关系;经济发展程度也落后中国甚多。首先来台湾设立行政组织,统治台湾的也不是中国,而是欧洲人。为什么呢?因为台湾海峡航行困难,故称为“黑水沟”。在大航海时代以前,海上交通是依赖帆船,而帆船时代依赖东北或西南季风航行。因此闽粤沿海居民南渡到南洋或是北渡到日本长崎,但难以东渡到台湾,除非是船难。

这是因为造船技术、航海技术及航运知识尚未发达,要横越“黑水沟”很困难。直到16世纪末的明朝后期,造船与航海技术较发达,才有更多的汉人来台湾。因此,直到16世纪,台湾仍处于渔猎阶段,农耕技术仍为原始耕种方式。直到16世纪海上交通发达以后,海外贸易才变成台湾经济发展的动力,与他国之间的分工型态也决定了台湾经济的型态。

台湾的经济发展始于17世纪上半叶,比中国晚了至少16个世纪。中国的传统经济时期始于战国时代,而台湾则始于1624年的荷治时代。在战国时代中国北方就已经脱离了原始经济时期,南方也于西元8世纪脱离原始经济时期,而进入了传统农业为主要经济结构的传统经济时期。台湾直到17世纪初叶,仍处于原始经济时期,自荷兰人于1624年入台之后,才逐渐脱离原始经济时期,进入传统农业经济时期。所以发展的起点比中国晚了将近16个世纪。

中国曾于秦汉时期以及8~14世纪有快速的发展,而在8世纪以前的魏晋南北朝,曾经有过长期的停滞,而在14世纪以后又逐渐进入发展陷阱。中国之所以在8世纪以前陷入长期的停滞,就是因为内部的资源不协调,由于人口过度成长,而其他的资源无法以相同的速度扩张,尤其是缺乏传统农业最重要的土地,因而陷入了马尔萨斯的贫穷陷阱。西元8世纪以后,因为华南及华中土地的开拓,大大增加了资源,因而创造了第二度的高度发展的时期。但到14世纪以后,又逐渐出现资源不协调的现象,因此而逐渐进入另一个贫穷陷阱。可见中国的发展型态与内部资源的禀赋有关。

台湾一开始发展经济,便以对外贸易为发展的动力,因此台湾经济发展的速度决定于世界经济景气繁荣与否,只要世界经济兴荣则台湾经济自然就繁荣。世界经济不曾出现长期的停滞,所以17世纪中叶以来,台湾经济也不曾出现长期的停滞。可见,台湾发展形态也与中国不同,亦即台湾无长期的停滞,而中国曾经出现长期的停滞。

台湾经济发展的速度也与中国不同,一进入发展时期,发展速度就加速了。因为经济成长的速度比中国来得快,台湾在18世纪左右,人民的生活水准已经超过中国地区了。曾任台湾知府的沈起文在1720年代就指出:“漳泉内地无籍之民无田可耕,无工可雇,无食可觅。一到台地,上之可以致富,下之可以温饱,一切农工商贾以及百艺之末,计工授直,比内地率皆倍蓰。”这段叙述说明,至少在18世纪,台湾的生存条件已经比中国东南沿海好得多。

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及型态,在外资流动不兴盛的时代,决定于内部的资源禀赋,而台湾经济发展的速度与型态,则决定于对外贸易是否兴盛。由此可见,外资对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


相关新闻
所谓[九二共识]之立场说明
中国的武力恫吓绝不会得逞
台湾入联公投原因的深度解析
你所不知道关于台湾的N个细节
民进党国民党举行入联环岛活动
浅谈两岸关系中的基本是非
新光天地事件并未真正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