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修改宪法、实行迁都与分都战略的建议书
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
我在此郑重提出修改宪法、实行迁都与分都战略的建议。
所谓“迁都”,指把政治首都迁往更加适宜与安全的地方;所谓“分都”,指分设政治首都(以下简称首都)、经济首都、文化首都。
一、为什么中国要尽快迁都、分都与修改宪法?
1、北京的水荒问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北京水资源的形势十分严峻。据专家估算:到2010年,平水年份北京将缺水11.85亿立方米,枯水年份将缺水近20亿立方米;到2020年,平水年份北京将缺水23.76亿立方米,枯水年份将缺水30.9亿立方米。
目前,北京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00立方米左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七分之一、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二十五分之一。北京现在年来水量只有15亿立方米左右,超采地下水26亿立方米,连年的大量超采地下水已经使北京周边地区形成了2100平方公里的漏斗区,水位已经降至海平面五六十米以下。可以说,继续超采地下水已经十分困难。
现在,很多人把南水北调工程看成解决北京缺水难题的良方。但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2020年才能全部竣工,即使到那时北京可分得的水量也不过12亿立方米,与缺水30亿立方米仍然相差很远。何况,邢吖こ塘□□暮幽稀⑩颖钡仁》荻际侨彼□笫。□绾畏峙湔庑┤□试唇□□笥姓玩椤?nbsp;
北京凡是能建水库的地方也已建完,基本无潜力可挖。唯一准备建设的张坊水库也仅可增加供水1亿立方米,抵不上官厅水库、密云水库未来减少的蓄水量。
更为严峻的是,科学家们预测,由于受地球温室效应和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至少在未来一两个世纪内,全球干旱问题将更加严重,中国北方的缺水问题将更趋恶化。
2、沙漠化、荒漠化对北京的威胁日益严峻。现在,中国的沙漠化、荒漠化国土不断扩大,沙漠离北京越来越近,最近的沙丘离市区仅70公里,可以说,沙漠直逼天安门。而且,沙漠处在北京的上风口,一遇刮风,黄沙便直扑京城。前总理朱□基对北京的沙尘天气一直忧心忡忡,眼看着沙漠在一天天地逼近,他感叹中国有可能因此而迁都。
3、北京的中枢战略地位已经动摇。北京在历史上属于中枢战略要地,处于咽喉地带,它左拥太行,右临渤海,北连朔漠,南控江淮,枕居中原,龙蟠虎踞。但是到了近现代,随着海权时代的到来以及航空母舰、巡航导弹、战略轰炸机的出现,使得北京无险可守,其濒临海洋的弱点凸显出来。从八国联军海上登陆直捣北京,到巴西、巴基斯坦、缅甸、尼日利亚等国家把首都迁离海边,以及拟议中的伊朗、韩国、日本迁都,都促使中国也必须从战略上重新考虑首都的选择和安全。
4、资源高度集中于北京,加大了国家的安全风险。北京是中国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之一,坐拥最多的大企业总部;北京还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传媒中心,拥有中国最好的大学、科研院所、文化机构。这种资源高度集中于一地,将政治中心、经济中心、科技文化中心捆绑在一起的做法,只会大大地增加国家的安全风险。一旦爆发战争,北京将不可避免地成为敌人攻击的首选目标。
5、人口的过度膨胀、工业的畸形发展、严重的污染,使得北京不再适合作为国家的政治首都。由于首都效应,以及近水楼台特权很多,使得移民北京的热潮难以停止。目前北京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每年增加40余万,相当于每年吸纳一个中等城市。据研究部门的报告:北京市可支撑的人口容量最大值是1277.77万人。但在1997年北京的总人口就已经突破1500万人,远远超过了容量的最大值。
而且,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打破,用过去的行政手段禁止农民进城已经不太可能。所以,北京的人口还会继续增加。
人口的膨胀加剧了北京水资源的紧张、交通的拥挤,也导致包括房地产在内的消费品价格的虚高猛涨。
北京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100,面积占我国国土的1/600,但2002年北京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国的1/8还多,2003年北京商品房施工面积占全国的1/10。北京的房地产虚热潜伏着巨大的危机,可以说,北京成为吞噬全国资源和资金的黑洞。
由于新中国成立以后错误的战略决策,以及改革开放以后政绩和财政收入的需要,致使北京的工业畸形发展,与天津、沈阳、唐山的工业几乎完全同构。北京成为中国的工业重镇,导致了天津、沈阳、唐山的衰落。
北京还是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之一。世界卫生组织称,北京1999年的空气污染程度位居全球第三。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调查报告称,北京是全国18个主要城市中空气污染情况最严重的一个。
鉴于以上五大因素,在此我建议:将政治首都从北京迁到中原或南方中部一带;加强北京的文化首都的功能;确立上海的经济首都的地位;尽快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三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北京”的条款,为未来中国实行迁都与分都战略扫除法制的障碍。
二、迁都、分都的弊端与阻碍迁都、分都的因素。
1、迁都、分都之弊及其化解。
迁都、分都可能导致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衰落。不过,我们认为,只要北京发挥优势,找准自己的定位,把北京打造成为代表东方文化的世界文化之都,北京反而可能由此获得新生。
北京积淀了数千年来中国人的光荣和梦想,承载了近代以来中国的荣辱兴衰,而新首都可能缺乏北京这样的文化凝聚力,天安门的象征意义也将丧失。
但我们认为,新首都如果选择在中华文化的起源之地,那么新首都自会获得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再者,民意可能难以接受迁都、分都。按照中国人的传统意识:国都就是举国的中心,是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所在,代表了最高权力和大一统意志。迁都、分都无疑将冲击国民的心理定势。
还有人说,迁都、分都将会使得中央政府官员偷安一隅,不再治理北方的沙漠化和沙尘暴。我们认为,解决环境问题,关键在于建立现代环境治理制度──清晰土地产权;明确利益主体;拍卖、赠送荒地、沙地;加强立法、执法;鼓励公民组织的参与;推动公益诉讼等。如果不能建立现代环境治理制度,即使首都留在北京,也永远无法解决沙尘暴的问题。
2、迁都的程序与阻碍迁都的因素。
迁都的程序是:先进行调研,由政府、学者、各界代表提出新首都的候选地点和迁都的方案,然后由政府提案,举行广泛的有代表性的听证会,最后由全国人大表决或者举行全民公决。
实施迁都,除了国家财政分年度拿出上千亿资金外,还应当大量地吸纳民间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阻碍迁都的因素主要是原首都的既得利益集团,如部分官员、房地产开发商等。只要政府晓以国家大义,以及给予开发商建设新首都的机会和利益,我想阻力是可以化解的。
三、新首都的功能定位与新首都的最佳选择。
新首都是一个特区,由一批城市群组成,其中,中心城市是一个小型的花园城市,是真正的行政、立法、司法等机关所在地。之所以新首都是一个大特区,是为了迎合中国人的大首都思维定势;之所以特区中心是小型城市,是为了实现小政府、高效政府的现代理念。
新首都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同时也是中国的国际交流中心、文化中心之一。
新首都应当具有很强的文化凝聚力,是中国的历史文化、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象征。
新首都还应是生态环境、文明道德的首善之区。
新首都的选址应当兼顾水、资源、气候、生态环境、军事安全、地理地震、民族、文化、经济成本等多方面的因素。
有人提出在南京、西安、武汉等城市中选择新都,我认为这是不可取的,因为这些城市本身就遭遇了种种问题,它们也迫切需要“减压”,如果再在其上叠加首都的功能,这些城市将变得极其臃肿,拆迁成本也将是巨大的。
因此,实现迁都的途径是创建新都,这样还可以带动一方的经济社会发展。
我认为,中国最佳的独一无二的新首都地点是河南湖北交界处的南阳襄樊盆地(见附件)。
可以将该地命名为“新京”或“新都”。南阳襄樊盆地的特点是:它既是中国的地理中心,几乎处于中国南北分界线、东西中间线、长江黄河分水岭的位置,具有地利优势,同时它又是中华文化的起源地、中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它拥有平原面积达3万平方公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汉水),远离大海,具有易守难攻的特点和极其重要的军事价值。它的西边是秦岭、大巴山,是崇山峻岭与华北平原的结合部,若挖深洞,恐怕连原子弹也难以对之进行有效的打击;它的北面是秦巴山区余脉,有崤山、熊耳山、外方山、伏牛山等,东北面有桐柏山、大洪山、大别山,南面是汉水,中部有白河、唐河;在三面环山中又有一些缺口,如方城、泌阳、随阳、宜城,使得该地交通方便。
南阳襄樊盆地及河南湖北是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楚文化的发源地,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少林寺、武当山、三国古战场、古隆中等处于其中;它比邻陕西,地接西安、咸阳、兵马俑、华清池,背靠四川天府,坐拥河南、湖北粮仓及苏杭胜地等;它离庐山不远,可将庐山辟为国家领导人的度假会议区,取代北戴河的位置。
南阳襄樊盆地周围的自然风景更是多姿多彩,有神秘莫测的神农架,险峻陡峭的秦岭,湍流直下的汉水峡谷,烟波浩淼的丹江口水库,奇伟壮观的三峡。
南阳襄樊盆地的水量丰沛而不过多,年降水量在800~1000毫米。它处于汉水上游,水质好,无污染,汉水年径流量550亿立方米,是黄河、海河、渭河的6倍,足以解决数千万人的工业和生活用水。
南阳襄樊盆地气候宜人,处于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长年温度在0~30度,冷热干湿适中。
四、迁都、分都的伟大战略意义。
迁都、分都有助于缓解北京水、土地、交通等的紧张状况,减轻北方的资源、环境压力;
有助于应对台海危机,适应海权时代,减轻未来首都来自北方、东部及海上的军事威胁;
有助于分散“国富”,防范财富过于集中带来的国家风险;
有助于保护“老北京”及北京的文化古迹,促进北京的文化繁荣;
有助于降低北京的房价和生活成本,减少工业项目,把北京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宜居城市;
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促进新首都所在地即中部的崛起,促进上海和长三角的经济发展,同时还天津、河北、山西等地正常发展的机会;
有助于进行“国家再造”、“政府再造”,割断千年皇都的专制主义传统,推动中国的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
综上所述,中华要崛起,迟早要迁都、分都!
因此我建议,尽快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三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北京”的条款,实行迁都与分都的战略。
以上建议,敬请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研究为盼。
胡星斗
2006-5-9
附件:南阳、襄樊介绍:
一、南阳地处东经110°58'-113°49',北纬32°17'-33°48',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属典型的季风大陆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量充沛。
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与湖北省、陕西省接壤,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之北而得名。南阳,北靠伏牛山,东扶桐柏山,西依秦岭,南临汉江,是个三面环山南部开口的马蹄形盆地,东北部的方城缺口为江汉通向中原的孔道,西部是江汉通向关中的咽喉,素称南阳盆地。总面积2.66万平方公里。
南阳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东汉时期为光武帝刘秀的发迹之地,故有“南都”、“帝乡”之称。南阳历史上曾孕育出“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商圣”范蠡及“智圣”诸葛亮。
南阳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市内河流众多,分属长江、淮河两大水系,长度在百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条。全市主要河流有丹江、唐河、白河、淮河、湍河、刁河、灌河等,水资源总量70.35亿立方米,水储量、亩均水量及人均水量均居河南省第一位。
全市林地面积145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4.3%。
二、襄樊位于东经110°45'-113°43',北纬31°14'-32°37',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中游,襄樊市城区被汉水分为南北两城。襄樊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读史方舆纪要》称:“襄阳上流门户,北通汝洛,西带秦蜀,南遮湖广,东瞰吴越”,襄樊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襄樊市为中国历来最悠久的地区之一,襄樊系襄阳、樊城两城合称,樊城因周宣王封仲山甫(樊穆仲)于此而得名,襄阳以地处襄水(今南渠)之阳而得名。樊城始于西周,襄阳筑城于汉初。
襄樊市于1986年12月8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