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闻
热点新闻
即时新闻
赵紫阳逝世三周年祭
日期:2/2/2008 来源:争鸣 作者:欲晓

欲晓:何时才能有个“生平”?
——赵紫阳逝世三周年祭


赵紫阳叔叔离开我们已经三周年了。我相信许多人和我一样怀念着他。

去年《炎黄春秋》第七期刊登了前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的文章《国务 院大院的记忆》,赞扬赵紫阳任总理期间国务院的优良作风,并刊登了一帧赵紫阳和田纪云在河南考察时的照片。一时间,人们奔走相告,竞相购买这期杂志。我家 附近邮局的《炎黄春秋》几天就被抢购一空,后来又从杂志社购进七十册,仍供不应求。卖杂志的姑娘指着杂志封面上的要目对我说,“都要看这篇文章”。然后翻 开杂志,好奇地指着照片中的赵紫阳问:“他是谁?”

他是谁?赵紫阳离开政坛不到二十年,在全国媒体对“赵紫阳”这个名字的 全面封杀下,一代青年已经不认识这位改革开放的重要开拓者,也许更不知道这位前党中央总书记被非法软禁了十五年。这真让我为我们民族被强迫斩断记忆悲哀。 但田纪云副总理的文章能够发表,又让我感到欣慰和惊喜,这是不是预示着坚冰正在被打破?
然而,在我近日参加陶铸伯伯百年诞辰纪念活动时,得知陶铸纪念画册中一幅陶铸和赵紫阳的合影竟然被中央有关部门审查时撤掉;纪念文集中一篇赵紫阳署名的回 忆陶铸的文章也被删除,而这篇《共产党人的高尚品德》一九七九年就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这让我很失望,感到不可思议,中央有关部门审查的标准究竟是什 么?林彪的照片不是也陈列在国家级博物馆十大元帅的照片中了吗?

三 年前紫阳叔叔辞世时,新华社报道赵紫阳送别仪式的消息是这样写的:“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赵紫阳同志在地方先后担任过中共县委、地委、省委 主要领导职务;在改革开放前期,赵紫阳同志先后担任过中央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过有益的贡献。在一九八九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中赵紫 阳同志犯了严重错误。”

且不说该如何评价八九政治风波和赵紫阳的“错误”,文革中陶铸被迫害致死是在一九六八年,二十多年后才发生了六四事件。赵紫阳与陶铸的合影当然是在赵紫阳“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过有益的贡献”的时期拍摄的。为什么这样一张历史照片不允许登载呢?

确实,上述引文是新华社播发的新闻稿,不是中共中央为赵紫阳做的“生平”。这让我进一步体会到三年前紫阳叔叔去世的时候,赵家子女为什么那样执着地要求中央为父亲做一个“生平”。

二○○ 五年一月十七日老人去世,一月二十九日才举办了送别仪式,拖延了整整十二天。外界报道说,由于子女对“生平”不认同,导致丧事办不下去。这是太不了解中国 的政治了。在中国的体制下,个人同不同意组织的结论毫无意义。但讨论丧事,老人“生平”问题确实是个焦点,对话过程一波三折,如今回忆起来仍然耐人寻味。

“生平很快就可以拿给你们”

老 人去世的第二天,一月十八日下午四点,几个特殊来客进入了富强胡同六号。他们不佩戴白花,重重的脚步透着居高临下的威风,目不斜视,旁若无人,木然的脸上 没有一点对逝者的哀悼和对家属的同情。在赵家人的引导下,他们到老人的遗像前草草鞠了个躬,就坐进休息室。这四、五个人就是中央办公厅M副主任、中办秘书 局W局长,一个处长,秘书以及记录员等。

接着,就开始了办理丧事的第一次对话。赵家出面的是雁南的丈夫王志华、五军的妻子李娟娟。

王志华原来是军队师级干部,年轻有为。“六四事件”发生后,按照“中国特色”的干部政策,他被送往国防大学“学习”,学业结束后“等待分配工作”,一挂就是 十年。他主动要求复员,成为没有“单位”管理、没有公费医疗等福利保障的布衣百姓。“六四”后,赵家兄弟被迫流亡海外,他和雁南始终陪伴在父母身边,从中南海到富强胡同,他们用亲情温暖着孤寂的老人。因此在办丧事的分工中,赵家推举王志华负责和“组织上”商谈。

M先说:“赵紫阳同志去世了,关于丧事,你们打算怎么办?”

王志华沉稳地回答说:“我们在这里住了十五年多了,我们家的事,什么时候我们能自己说了算?这我们还不懂?”

M主任并不反驳王志华的话,讪讪地笑了笑,说,这些年中央的精神是丧事从简,不要太铺张等等。然后说:“丧事早办,对你们好,对我们也好。丧事组织上承办,希望你们配合组织。”

王 志华说:“我们希望父亲的丧事办得组织上满意,家属满意,全国老百姓满意。这应当是不矛盾的。既然是组织上办,你们得先拿出个方案来,要不我们配合什么? 一个是悼念活动的规模,什么人能参加。十五年了,许多想见父亲的人和父亲想见的人,你们都没让见。这是最后一个机会,我们希望让想见父亲的人和父亲想见的 人都能最后见老人一面。还有一个‘生平’问题,我们想看看。”

在中国,除了文革时期的非正常状态,一般“组织上”管的人去世时,都会由所在单位写一份“生平”,简述逝者一生的主要任职,再给予一个评价,送别仪式上印发给前来吊唁者。既然赵紫阳的丧事由“组织上”承办,当然要由组织上为他写个“生平”。

赵家子女要求有这份“生平”。

M主任吭哧半天,终于说:“生平的事,你们怎么想?”

王志华说:“这不是我们怎么想的事。对父亲,我们当然有我们的看法。他是个有六十多年党龄的党员,包括最后这十五年,占了他生命中的很大一部分,组织上是不是应该对他有个说法?”

M憋了半天,强调说:“写这个生平就绕不开六四,六四的事不能改。”

王志华说:“不管你怎么写,你要把生平拿来给我们看,看了再说我们的意见。”

M说:“生平很快就可以给你们看。简历部分如果有不准确的地方你们可以改,但关于六四,一个字也不能改。”

一月十九日,M主任等人上午下午各来了一次,说中办决定在八宝山举行一个遗体送别仪式,希望尽快把丧事办了,希望家属配合。如果要写生平,六四结论不变,“六四是个事实。”

志华和娟娟针锋相对地说:第一,生平不管写成什么样,你拿给我们看书面的东西。第二,要写上最后这十五年。十五年软禁也是事实。

M说:“十五年的处理是组织决定的。你也是共产党员,应当理解。”

这 话让王志华激动了,时至今日,党中央“组织上”什么时候给赵紫阳做过“软禁”的决定?他严正地说:“共产党要讲真理。父亲至少给你们写过十封信,抗议你们 剥夺他的人身自由,你们都不回话!去年八月二十一日,父亲最后一次约见中办就是你来的,他要求结束软禁,要求会客自由。当时他说,对待不同意见的人,或者你们说的犯错误的人采取软禁的办法,监视居住的办法,开了个很坏的先例!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就是终身软禁!这是共产党历史上很不光彩的一页!到他走你都没 答复,是不是也要有个说法啊!”

对王志华的斥责,M主任不做声。

生平是“辞典加处分决定”

一月二十日下午,M主任一行再来谈。这是第四次对话了。

话 题依然不变,主要是谈“生平”。W局长拿出一本《中国共产党名人大辞典》来,这是上世纪八○年代出版的,记载着历代中央委员的简历。W翻开一页,上面有 “赵紫阳”的条目,内容是他的出生年月地点和曾经担任过的各种职务;又拿出一本中共中央十三届四中全会决议,翻开“对赵紫阳同志处分决定”,说,“要是写 生平,就以这两份东西为素材。”

王志华说:“你别和我说什么素材,我不知道这一段加那一段是个什么东西。既然素材这么明确,你们就把它加好了,弄成一个完整的文字给我们看嘛!”

M说:“你看,写生平绕不开老人的错误,老人已经去世了,重提老人的错误,对老人不好,对你们也不好。是不是就不要写生平了?”

娟娟说:“只要实事求是,这不是对我们好不好的问题。”

M再说:“不搞生平,我们可以在送别仪式的新闻稿上适当增加一些对老人的恰当的评价。”

王志华回答:“老人去世,你们的报道加标点符号才几十个字?八十五岁的老人,一年都摊不上一个字!送别仪式的新闻稿,你们也拿书面文字来让我们看,不能你说恰当就恰当啊!”

“中央决定不作生平,不讨论”

一月二十一日上午十点许,M主任一行人又来了。这是第五次对话。一开始,他就明确地说:“中央决定不做生平了,这个问题不讨论了!”

赵家人站起来就要走:“不讨论了你们还来干什么!如果是中央的决定,就请你给我们写一个正式的通知。”

M很尴尬:“咱们还是要谈谈,要谈谈。”

王志华说:“短短几天,关于生平你们有三个版本了,开始说很快就可以拿给我们看,后来是以辞典加处分决定就是生平,现在又说是决定不做生平了,你让我们怎么想!父亲作为有六十多年党龄的党员,过了十五年软禁生活,怎么就没个说法!”

对方说:“毕竟紫阳同志情况特殊,和其他人不一样……”

王志华追问:“不同在哪里?是官不够大?党龄不够长?”

这时,M主任说:“唉呀,你别老说十五年了。做为一个普通党员,国家给了他那么高的工资,那么好的待遇……”

十 几年来,对老人的境况赵家听到过各种议论,却头一次听到竟然还有人羡慕老人的工资!王志华对M主任说:“对呀,你可以都写进去!写上作为一个普通党员,组 织上给了他很高的工资,很好的待遇,就是没给他普通党员的自由!你还可以写上对他有六条规定,他执行得怎么样?都写上嘛!”

六 条规定是一九九二年乔石来宣布审查结论时通知的,内容有:不许到人多的地方比如公园去;不许到沿海地区以及敏感的地方去;不许接见外国记者;可以去北京医 院看病……等。除了这些限制行动自由的明确条例,我顺带说一下,赵紫阳是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一九九○年至一九九二年的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他都没有出 席大会。听到新闻发言人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他“请假”,他对家人说:“我可没请假,将来这也是个事儿。”从一九八九年到二○○四年,十五年间召开了三次党的 全国代表大会,换了三届人民政府。按照党章和宪法,至少进行了三次基层党代表选举和三次基层人民代表选举。但这位共产党员却从没有参加过一次党代表选举;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他没有得到过“选民证”,没有在人民代表选举中投过一次“庄严神圣的一票”!是谁非法剥夺了他的公民权?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赵家人能不能起诉当事人?

一月二十二日上午,除M主任外,还来了一个中办人事局H局长,据说他是中直机关党委副书记,赵紫阳八月二十一日和中办谈话时他也在场。

谈了骨灰暂厝地点之后,又回到“生平”的问题,还是各说各的。M反复强调三句话:第一是中央决定不搞生平,第二是以适当的方式搞治丧活动,第三句是会给老人一个恰当的评价。

赵家坚持一定要有个生平,对一个老同志、老党员,应当有。对第二、第三句话,即对“适当的治丧方式和适当的评价”,我们需要事先有个了解。

中办的人反复表示希望仪式尽快举行,甚至问:“如果不作生平,会不会影响送别仪式的举行?”他的意思明显地说,如果在不作生平的情况下开送别会,家属会不会不参加?

王志华说:“哟,我还真没想过。这事有联系吗?我们目前的想法就是组织应当为老人作个生平,我们认为这很重要。”

M说:“你再考虑考虑,中央已经做了决定,我们还是要执行中央决定。”

王志华说:“第一,这个事不是党员执行组织决定,服从组织纪律的事;第二,子女当中有人从来没入过党。”

“不写生平是底线”

一月二十三日是一个星期天,老人辞世第七天。M主任来进行了第七次对话。

这一天,来人刻意要缓解前几天的对立紧张情绪,增加一点温情。M先说:“组织上对你们母亲很关心,今后,只要老太太在世,这个房子还是你们家住,医疗呀,其他工作人员呀,都不变。她还是中组部管的老同志嘛。”

王志华说:“谢谢组织的关心。我们都自立了,有能力照顾好母亲,只要按照规定保证母亲的医疗,我们没什么其他要求。”

M主任再说:“关于骨灰,组织上同意你们先放在家里。今后怎么处理再和组织打招呼。”

W局长帮腔说:“你看,我们不是很快就达成协议了,对你们没有什么限制嘛!”

娟娟反驳:“你不要这么说。正是因为你们的安排我们不能接受,才决定把骨灰放在家里。”

M继续说:“关于什么人参加送别会的问题,家属呀,生前友好呀,都可以来,其他人,只要你们提供名单,我们会尽量让你们满意,马上通知他们。”

最后,又回到写“生平”问题上。M主任说:“为什么我们前面要说这么多呢?就是为了咱们讨论生平问题。”

王 志华:“你的意思是交换?这是两回事嘛!关于这个问题,彼此的意见相互都很清楚了。你的意见,一是生平不写,二是搞一个适当规格的丧事,三是给恰当的评 价。我们的意见,一是老人从入团算起,参加革命七十多年,组织上应当有个结论;二是对你们说的丧事的适当规格和对老人的恰当评价,我们要知情,不是你说恰 当就恰当了吧!双方的观点不是没阐述清楚,而是解决不了。”

最后,M急了:“告诉你,不写生平就是底线。”

王志华回敬他:“你要是这么说,那我也告诉你,要求写生平也是我们的底线。现在两个底线碰在一块了,你看怎么办吧!”

谈话再次陷入僵局,两位来客愈发显得焦躁。

王志华说:“我看咱们不必再讨论下去了。我们已经谈了七次了!还是找一位更高层的领导、也许有更高的政治智慧的领导,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吧。”

几天的商谈没有一点进展。赵家子女们越来越体会到,为赵紫阳作一个生平是当局难以跨越的坎儿。还有什么办法能打破僵局呢?有人建议就写一个简历,写明什么时间担任什么职务,至一九八九年六月担任党中央总书记为止,不附加评价。但这个建议仍被当局否定了。

“生平和新闻稿是不一样的”

一月二十四日晚上八点,中办派车把赵二军和王志华接到中南海的一个会议室,主持这次对话的是中央办公厅常务副主任L,他年轻精干,谈话用词准确,思路清晰。

这次谈话双方开诚布公,可以说谈得很透。

L主任先说:“紫阳同志去世已经八天了,现在送别仪式还没能举行,很多事定不下来,我们就不能给中央写报告。再拖下去,我们的压力很大,你们的压力也很大。”

二军说:“我们没觉得有什么压力。”

L 主任继续说:“坦率地说,我们有个不可逾越的问题,即十三届四中全会决议。不管是生平、简历还是其他方式,这都是不可绕过的。我们决定简历、生平都不搞 了。用发新闻稿的方式,对紫阳同志一生的工作,包括改革开放前期的贡献给予一定的肯定。但是新闻稿也要提到四中全会的结论,因为这个结论是中央全会做的, 不提这个结论,没有办法向全党交代。”

他一再说:“做生平和发新闻稿是不一样的,你们听明白没有?”

王志华还是重复自己的意见。他说:“对六四,老人至死都没有同意对他的处理结论,他多次向中央申诉。我们子女也和老人的看法一样,我们相信历史一定会对六四有个公正的结论。”

L主任不接话茬,也不反驳。

王志华继续说,“第二,十五年的问题。老人多次说过,对不同意见的人,或者你们说的犯错误的人采取软禁的办法,监视居住的办法,开了个很坏的先例!党的纪律处分里有软禁这一条吗?刑法里有软禁这一条吗?何况是软禁终身!对这件事是不是应该有个说法?”

L仍然只听不答。

“第三,党组织给一位老党员办丧事,没有生平,甚至简历都没有,这在党的历史上也是史无前例的。这种做法会带来什么反应?”

L冷静地听着,委婉地说在新闻稿里会增加关于赵紫阳所做贡献的文字,“相信你们看了会比较满意的。”

二军激动地说:“现在死个小猫小狗都要有个说法啊,何况对一个老党员!连个生平都没有,还谈什么满意不满意!”

L则反复说,这不是我们能解决的。“希望你们能体谅我们的工作层面,我们的压力也很大……”

他反复强调:“生平、简历和新闻稿是不一样的,你们听明白没有?志华,你听明白了没有?二军,你听明白了没有?”

L不是用上级要下级服从组织决定的态度来谈丧事问题,而是通过恳切的言辞,竭力表示这个做法是当局费了一番思考才做出的决定。

话说到了这个份儿上,为了父亲早日安息,赵家同意尽快为老人办丧事。

中 办负责人终于松了口气。然而后来在送别仪式的具体时间、发放讣告的范围和办法、会场布置、悬挂挽联等等问题上,赵家人仍遇到了种种阻碍。一个一个问题扯 皮,一个一个细节较劲,让赵家人心生怒火,疲惫不堪。这其中暴露出来的国家机关某些工作人员媚上欺下的作风、面对真理的胆怯我就不在这篇文章中赘述了。

一月二十九日赵紫阳出殡,送别仪式还没结束中央电视台就播发了新华社的新闻稿。

海外评述关注了新闻稿这个形式,但似乎都没有领会个中奥秘。

现 在,从我不厌其烦地详述新闻稿的出笼过程中,各位读者听明白了吗?我的理解是,第一,发布新闻稿不是当局的敷衍塞责之举,而是深思熟虑之策。新闻稿名义上 的发出单位即责任主体是新华社,因而它不是正式的组织结论。中央回避为赵紫阳作生平。这个举措最重要的政治含义在于:十六届党中央没有给赵紫阳盖棺论定!

L 主任强调“绕不过去”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决议,给赵紫阳的定性是“犯了支持动乱、分裂党的错误”。可是在所有官方文字中,“六四动乱”早已替换成“八九政治 风波”,既然“动乱”不存在,何来“支持动乱”?越来越多的民众质疑:党的总书记在会议上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何以成了“分裂党”?十六届党中央没有重复前 任中央对赵紫阳的诬蔑不实之词,也就没有给自己背上政治黑锅,显然这是煞费苦心的明智之举。

第二,尽管这个新闻稿的发出主体是新华社,但从形式到文字内容都是出自中央的慎重推敲。肯定赵紫阳在漫长的革命生涯特别是改革开放前期做出了贡献,也应当是中央的评价。因此,封杀赵紫阳的名字、禁止谈及赵紫阳功绩的一切做法,可以认为都是违背中央精神的。

到二○○八年,中国走上改革开放道路整整三十年了,据说中央正在筹备隆重的纪念活动。当年,围绕真理标准的讨论使当时的党中央认真践行实事求是的原则,这才有了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三十年。回顾改革开放的功绩,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能绕开胡耀邦、赵紫阳这两个辉煌的名字吗?

此新闻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相关新闻
透视新“解放思想”谜局
法人杂志总编辞职引发网上热议
记者朱文娜案新发展
九十岁李普踏雪祭紫阳
德国记者探视袁伟静遭暴力驱赶
中国新闻自由回顾与展望
张伟国:赵紫阳逝世三周年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