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闻
热点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首页 > 网络文摘

 

圣诞随想:关于中国人的宗教和宗教感
日期:12/27/2010 来源:纵览中国 作者:朱嘉明

圣诞节,不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却被越来越多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人接受。在中国,既使是否定普世价值的人,极端“国粹”和“爱国”的人,似乎也没有呼吁废止过圣诞节。似乎只有这个节日最能体现中国和世界主流的接轨,真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进一步说,大多数中国人过这个节和信上帝、读圣经、懂耶稣没有因果关系,去教堂参加弥撒,也未必深明其义。为什么在中国,圣诞节不是官方假日,比某些官方假日还受重视,还popular?这折射出缺乏宗教感的中国人的宗教需求。

1,这些年,不少人说中国人似乎从来不信宗教和没有宗教,其实不对。从历史上看,中国虽然不是一个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国家,也没有维系和一种宗教相联系的全民族形而上精神。但是,中国确是一个容忍很多宗教传播的国家,且任何一个宗教都不乏信徒,都有地盘,都有影响力。所以,从古代到20世纪中期以前,中国是一个泛宗教的国度。至于各类教徒在人口中的比例是多是少,是不是受洗和真心皈依,并非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各类宗教存在于中国,扎根于中国,及其有形和无形的影响。中国民众张口闭口讲上帝、念阿弥陀佛,甚至对真主顶礼膜拜,从来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2,从两汉以降,直到20世纪中期以前,中国除了有舶来的宗教,还有两个土生土长文化衍生出来的“教”:儒教和道教。儒教、道教是和孔子、老子联系在一起的,源远流长,说它是文化,还是哲学,还是宗教?其实都正确,只看你站在哪个角度。在中国历史上,统治者和民众都作了推崇本土宗教的努力。孔子一次又一次被加封称号,信奉道教的唐玄宗的“开元之治”,以及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都和道教分不开。需要强调一点:中国是一个没有过真正“宗教战争”的国家,各类宗教大体和平共处。甚至一家人里,也可以有多种信仰。

3,不仅如此,中国还是一个信奉各类神灵、信奉鬼神的国家。上至天子,下至贩夫走卒,都有对神灵和鬼神的崇拜。中国的神灵有多少,其实说不清:从土地爷、灶王爷、财神爷、福禄寿三星、文武财神、钟馗、阎王小鬼一直到茶神、酒神、梨园神、床神、厕所神,甚至娼妓神,不一而足。至于大江南北都供奉的关公,最是经久不衰。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各阶层都通过某种神灵显现他们的敬畏之心,寄托精神。为什么信奉关公?因为关公讲义气。每个神灵背后,其实都有这个阶层,这个行业,这个群体的道德楷模、做事标准,以及今天人们说的游戏规则和底线。如果简单地将这些说成迷信,是片面的。当然,中国在信奉各类神灵、信奉鬼神的时候,也反对“坏”的鬼神,“妖魔”就是中国对各类“坏”的鬼神的特定称呼。人们熟悉的《西游记》,从头到尾讲的是人、鬼、神、妖魔的故事。唐僧是人,玉皇大帝是神,至于魔鬼、小鬼不计其数。那本《聊斋》,干脆从头到尾都是鬼,不乏感人的好女鬼。

4.中国传统上还有一个值得赞赏的信仰,那就是尊重天地,尊重自然。把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以及对神灵的崇拜联系在一起。打雷、闪电、刮风、下雨都有神灵。很多中国人有见山拜山,逢水拜水的习惯。明清以后,建都北京,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设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结婚仪式被称之为拜天地,把人间的婚姻大事,和天地联系在一起。拜天地,是在拜父母和夫妻对拜之前。中国几千年历史战乱不断,生灵涂炭。但是,中国人居住的自然环境大体上还是不错的。这是将自然注入宗教精神的体现。如今环境的破坏,则和宗教感消失,精神家园丧失直接相关。

5.中国的泛宗教感,多神崇拜似乎很世俗,其背后不乏中国自己的一套哲学体系。纵观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主流就是所谓的唯心主义。宋明以后的理学和心学本质上都追求内心世界。佛教到了中国演变成禅宗,是佛教本土化的一种体现。中国几千年传统社会中的士大夫阶层,出将入相,甚至打天下当皇帝,但是,他们的主要社会功能是追求精神世界,是构建和维持一个与皇权,政治权力,以及商人的金钱权力平行的一个精神世界。中国有中国式的“形而上”。

6,在中国,民众放弃泛宗教倾向,丧失宗教感,失去追求精神世界的传统是20世纪中期以后的事情。因为,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的中国,庸俗化的唯物主义被强制灌输,把人们的精神资源吸干,成为思想主流,成为官方意识形态,成为排斥其他宗教的“绝对宗教”。“文化大革命”把这种情况演变到极端状态:反文化,反精神,反宗教、反信仰,“红色恐怖”,所有传统和外来文化,宗教、鬼神,或者被认为精神鸦片,或者被认为封建迷信。不论学者、神父、牧师、和尚、居士,还是道士、阿訇,统统被扫地出门,中国的精神世界赤壁万里,荒芜一片。从那以后,中国的宗教基础、宗教感,受到了彻底摧毁。这是中国历史上,精神世界的最大沙漠化。而真正的沙尘暴,和来自北方的沙漠化,则是精神沙尘暴和精神世界沙漠化之后的事情了。

7,经过“文化大革命”,在中国人精神世界沙尘暴不断,一片荒芜的时候,共产主义信仰发生了动摇、破碎,人们精神空虚,没有宗教感,没有精神寄托,没有敬畏之心。恰逢此时,中国又发生了社会转型。在这个转型过程中,继续信奉“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丧失宗教精神和宗教感的民众,不相信前生前世,后生后世,一旦追求起物质财富,就不可避免地陷入财富崇拜,暴殄天物;在利益驱使下,作恶无底线;没有对自私和罪恶的恐惧,不讲游戏规则,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奉行“丛林法则”。以至于成为自三皇五帝以来,拒绝宗教精神,宗教感沦丧,否定原罪,不讲祷告和忏悔的国度。说这个时期的中国人没有宗教感,确实一针见血。

8,但是,物极必反,在中国已经出现回归宗教感的曙光:中国有了越来越多的基督徒;佛教也在某种程度上有所普及;其他宗教也改变了衰退的趋势,这对中国来讲是好事,是值得肯定的。中国没有可能成为单一宗教国家,但是,可以成为接受多种宗教影响的国家。在民间,人们供奉鬼神,也未尝不具有正面意义。台湾和香港、澳门是当代中国人宗教信仰的成功试验地。台湾的慈济法师、星云法师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产生那么大的社会效果,就是一个证明。没有宗教的文明,从来是缺憾。让宗教感回到中国人间,人民才能回归善良,才能有感恩心,有敬畏心。经过长期精神沙漠,宗教感荡然无存的中国民众需要甘泉,需要文明重建,需要宗教。中国还会再次成为多元宗教的社会,神灵还会进入市民生活。

9,放眼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绝大多数民族的节假日都和宗教相关。基督教国家,东正教国家,天主教国家,穆斯林国家,佛教国家几乎都是如此。公历本身,就是基督教文明的表现。各类宗教的节日里,会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相当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毫无疑问,圣诞节是最有影响力的宗教节日。圣诞节的精神如同整个基督教一样,宣示的是爱、大爱和博爱。其实,这几乎是所有对人类文明作过贡献的宗教的核心所在。爱,人与人之间的爱,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爱,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爱,是普世价值的基石。动摇这一点,邪恶就会滋生。所以,讲仇恨,讲斗争,树立假想敌,是人的心理变态;是社会的畸型。回归宗教感,就是要讲博爱,讲大德大善,讲仁义,讲天人合一,而不是相反。这是真正的“精神文明”所在。

写于2010年12月24日。12月25日修改于维也纳。


相关新闻
中国和苏联民主转型社会条件的相同与不同
后极权时代的学术压制和行政迫害
中共“创造”了诺贝尔和平奖的历史
用选票改变中国——地方主义的兴起
刘京生:国家权力与国家责任
从《一九八四》到《窃听风暴》
民主是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