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闻
热点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首页 > 网络文摘

 

强“拆”中国驻外大使馆的行为艺术
日期:7/20/2013 来源:民主中国 作者:刘逸明

7月10日,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墙壁上赫然出现了几个“拆”字,7月14日,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门前的栅栏上也出现了“拆”字。两大事件均引起了海内外舆论的强烈关注,媒体纷纷报道,而网民则热议。

以往,“拆”字上墙可以说是中国所独有的风景,如今,这种现象出现在中国驻外大使馆的建筑上实在是令人莫名惊诧。众所周知,美国和加拿大都是民主、法治国家,尊重普世价值,尊重民众的居住权,很难出现强拆的情况,即使真的需要强拆,也需要经过严格的法律程序方可实施。

当看到中国驻外使馆遭涂鸦的图片时,人们的惊异除了因为不相信强拆会轻易发生在所在国之外,还因为这种中国“特产”的“出口”,不少人在微博上谐谑道:“谁说中国的软实力不强大?你看,中国的价值观现在正在向西方国家输出。”还有的网友以调控的口吻责怪外国的城管不敬业,没有保护好中国驻外大使馆。

在以往,估计中国驻外大使馆遭强“拆”这样的消息很难获得中国媒体的垂青,而海外媒体则是乐于报道。如今,令人欣慰的是,不仅西方和港台媒体报道此事,就连中国国内媒体也在得到消息后进行了跟进报道,其中包括《人民日报》旗下的《环球时报》和《京华时报》。

《环球时报》不仅官方色彩浓厚,而且以鼓吹狭隘的民族主义而著称。看到中国驻外使馆遭涂鸦,《环球时报》自然是坐不住了,于是在第一时间对此进行报道,原以为报道出来之后能得到国内民众的正面响应,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新闻跟帖当中,对于涂鸦却几乎是一片叫好之音。

显然,此事跟其它涉及中国的国际事件不一样,一般中国民众看到这种消息,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发生在中国各地的强拆民房情景。那个大大的“拆”字,没有哪个国家的人比中国人更熟悉更有切身感受的了。对于有些事件,中国的左右两派分歧甚大,但对于强拆民房,却是一致痛恨,所以,面对驻外使馆被强“拆”,不少人都会给予涂鸦者以最深的理解与支持。

在美国和加拿大,信手涂鸦肯定不是一种文明的举动,然而,被涂鸦的不是别国的大使馆而正是中国的大使馆,直觉告诉我们,涂鸦者是中国人或者华人,而且很可能是遭遇强拆者。《环球时报》的报道目的或许是对这种行为表示抗议,对加拿大和美国没有及时制止这种行为表示不满,但是,事实上,报道让中国民众进一步相信,每天都在发生的官方主导的强拆已经令人神共愤了,否则,何必借驻外大使馆来表达?

《环球时报》关于中国驻美大使馆遭涂鸦的报道出炉之后,各大门户网站进行了转载,并推荐到了要闻版块,可惜,好景不长,不到半天便都撤下。我在第一时间收到了杨建利发给我的图集,于是将其发布在自己的博客当中,只是加了少许说明文字,然而很快就被删除。此次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遭涂鸦,《环球时报》的报道待遇跟此前类似。可见,各大媒体很可能是收到了宣传部门的指令,相关报道才不得不做了缩头乌龟。

《环球时报》关于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遭涂鸦的报道内容丰富,可圈可点,算得上是该报少有的客观报道,里面大量引述了香港《南华早报》的报道内容,并不忌讳敏感人士杨建利的名字和他的“麻雀行动”,而且破天荒地引述了杨建利的话:“尽一切可能,以和平方式支持反拆迁运动,并承认这个‘拆’字包含政治引申含义,最终是消除独裁政治”。据报道称,参与涂鸦事件的人的确包括在中国国内遭强拆者,他们虽然已经移民外国,但仍然对强拆民房耿耿于怀,心系国内民众。

因为地价和房价的飙升,强拆在中国遍地开花,几乎每天都有民众痛失家园。中国的房地产行业早已成为官商勾结的行业,很多商业性的征地和拆迁都有官方人士参与,警察、城管都乐于充当开发商的打手。强拆遭万人唾骂,虽然中央政府曾经出台过多份文件,强调不允许强制拆迁,但是在利益的驱动下,地方政府依然我行我素,强拆行为屡禁不绝。

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强制拆迁保持了关注,国际特赦组织(Amnesty International)表示,随着地方官员将土地低卖给房地产开放商,最近几年,强制搬迁现象在中国出现的越来越多。很多强拆工作中都出现了暴力和骚扰事件,这是“对人权的严重侵犯”。可以肯定的是,强制拆迁是导致如今中国官民矛盾异常激烈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中国,强拆景象蔚为壮观,随着民众权利意识的觉醒,如今,反强拆的行动也是如火如荼,不过,因为官方的强力打压,反抗行动往往以失败而告终,加上司法不独立,绝大多数遭遇强拆者都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讨回公道。中国驻外大使馆遭遇强“拆”,除了反映出强拆现象在中国的严重性外,还折射出了遭遇强拆者求告无门的困境。

“麻雀行动”参与者先后将“拆”字写上中国驻美、驻加大使馆,这称得上是绝妙的行为艺术,在驻美大使馆墙上的“拆”字是黑色的,而且没有画圈,当时有不少中国网民为此向行动者支招,让他们换成红色,再打上圈。几天之后,驻加大使馆栅栏上出现的“拆”字则是红色的,并画上了圈,让人觉得更贴近中国式拆迁。就在驻加大使馆被强“拆”后的次日深夜,中国驻澳大利亚悉尼领事馆的墙壁上也出现了“拆”字。

毫无疑问,从舆论的反映看,“麻雀行动”策划的这一系列强“拆”中国驻外使馆的行为艺术已经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使得各界人士对强拆这一现象更加重视。不过,这一行为艺术的最终目的绝非只是引起舆论的关注,而是要遏制强拆在中国的继续发生。此事能否引起中国高层的重视尚不得而知,但愿高层能对此事进行回应,不是谴责涂鸦者,而是更为重视涂鸦背后的原因。

要遏制强拆的继续发生,仅仅靠行为艺术和中央政府的三令五申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建立起制度性的遏制力量,那就是进行政治改革,实施宪政民主,当官员的权力真正被关进制度的笼子时,强拆就很难发生了,即使出现了强拆事件,也无需通过强“拆”驻外使馆的方式鸣冤叫屈。


2013年7月17日


相关新闻
王书瑶:中国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反对党
郭永丰:中国民主转型的正义性表现
中国过去10年培养了7种反对力量
韦伯—张益唐—浏阳河
罗茜:中国暴政权力的社会基础
从中国梦看中国执政口号的变迁
宪政,学术代替不了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