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闻
热点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首页 > 网络文摘

 

世紀.翩翩不戒﹕不得不
日期:6/3/2014 来源:明报 作者:邓小桦

2014年6月2日(一)

手上拿到詩人孟浪主編的《六四詩選》。幾乎已經沒有緊跟大陸詩歌發展十年了,詩選中許多名字都不認識。必須說這是非常好的詩集,裏面的詩,可觀性極高。主題同一,情感同一,但語言的多樣性及震撼力極高,詩藝在同一主題下紛樣雜呈。他們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回到二十五年前黑暗的夜裏。我認同藝術高於政治,不贊成意識型態先行;所以這本書之好,實在是因為記錄了很多在刀鋒下面寫出來的好詩。

詩是不得不寫。在壓抑的環境中,石頭投入井中發出沉重的聲響,那是自己的良心與傷痕的回聲。

大陸詩歌一向較香港詩歌熱度較高、起調較高、姿態較宏大。也曾編過一本《一般的黑夜一樣黎明──香港六四詩選》,香港詩人的哀思亦沉痛,但一般較有距離,主要關懷這一切如何回到自己的生活中(經典的作品是也斯的〈靜物〉),也重以沉思引領思考。大陸詩人一向比較熱烈,直面血肉,部分不避吶喊,曾獲德國書業和平獎的廖亦武,詩中經常血血肉肉橫飛,意象先鋒而殘酷,然而其自動寫作的狀態亦近於LeonardCohen的《美麗失敗者》。他們歌頌,但不單向,像蔣浩寫:「只有昨夜,一個人突然躺在我瘦弱的雙臂上/她太純潔,以至於不可阻擋。『如果夜晚只能拯救』/『我們首先忘掉自身。』」這些詩像千錘百煉的珍珠一樣柔弱坦率。

文學生活館的歌詞賞析課,我教「政治與政治隱喻」,不免談論熟極如流的六四歌曲。政治及新聞執著所謂真相,流行曲卻是空洞游離的符號任人填充意義,藝術則講求創造。經歷多年思考,我認為與其考證諸流行曲是否真的在寫六四,不如創造更多什麼都聯想起六四的想像式主體。以想像對抗極權的封鎖。

我一路堅持在符號的游離性中分析創造意義的可能,同學們也大概有聽入耳中,只是他們一直堅持要唱K,於是便在播放《十個救火的少年》時大家歡快又低迴地唱起來,歡快是因為喜歡這經典,低迴是因為我們依然無法超越裏面的困境。見到潘源良時我說,這歌好像說盡所有運動失敗的原因。不過今年,好像多了一個離隊的理由是「厭惡強國/不想益誰誰誰」,咦,這像是連《十個救火的少年》都未能囊括的原因呢。香港是真的出現了新景嗎,我們需要新的對應方法嗎?

安徒說,香港正進入分崩離析的年代。陰謀也許成功令我厭惡政治。但我希望自己簡單點,不想太多,我不是每年必定到維園的,但我很清楚,這個中國未必仍然是我們所關懷哀憫的中國,但丁子霖依然是那個失去了孩子的丁子霖,王維林依然是擋住坦克的王維林,知道了並擁抱過六四的你,依然不得不是你自己。

作者簡介﹕香港作家文化評論人

[文/鄧小樺](来源明报)



相关新闻
整理国故 与时俱进 面向全球 吐故纳新
中国人的“普京情结”从何而来?舆论诱导是主因
高王凌、杨奎松、黄道炫、李里峰:土地革命七十年
匈牙利前共产党高官被判犯有战争罪
曹小艾:那一片被抹掉的记忆
遇罗锦: 全世界在装傻充楞
刘小飞:《收租院》是怎样编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