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闻
热点新闻
即时新闻
胡锦涛访法之际看法中四十年
日期:2/4/2004 来源:观察 作者:陈彦

陈彦


巴黎香榭丽舍大街刚刚举办了规模空前的中国春节庆典大游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又随之来访,至此,此次法中联合举办的中国文化年以及法中建交四十周年的纪念活动至此进入高潮。然而,胡锦涛的到访,虽然在政治上意义不凡,但法国各方在经济上都没有很高的期待。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法中关系的现状。在双方都沉浸于纪念高潮之际,回顾一下法中建交四十年的交往并从此窥测法中关系的现状及其前景,也许不是毫无助益的。

法中建交为中国向世界伸展提供了桥梁

从1964年的一月27日,法中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至今已有四十年的历史。在非共产阵营中,法国并非第一个承认红色中国的西方大国,英国、荷兰在五十年代已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但英、荷同中国的关系停留在代办级层面,法国首开同中国建立大使级关系先例。同其他大国相比,无论是德国、日本还是美国,同中国建交都是1971年中国进入联合国之后的事了。法国同中国早在六十年代建交,既表现了法国对中国问题上的前瞻性,同时也给中国外交在世界范围的伸展提供了桥梁和通道。从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中国进入联合国,中国驻巴黎的大使馆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尤其是广大的非洲国家的不可或缺的阵地。而中国能够在1971年成功重返联合国,则是同众多的非洲国家的赞成票分不开的。

也因此,从六十年代一直到八十年代,尽管中经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曲折,法中关系都能基本上稳步发展。1973年,中国还处于文革中期,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中国;1975年邓小平访问法国,是其复出之后第一次出访西方国家。此时正置中法建交十年之际,两国领导人对中法双边关系的重视也从此可见一斑。

六四惨案:法国选择了价值与道义

八十年代是法中关系顺利发展的时期。此时中国的改革开放理所当然的加速了法中的政治和经济的交往,两国最高领导人的互访每年不断。法国前总统密特朗就曾三次访问中国。然而,1989年北京发生的震惊中外的六四惨案骤然割断了法中之间日益拉紧的联系。法国作为西方的民主大国,作为人权宣言的故土,在价值与利益,道义与友情之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价值与道义,坚决地、旗帜鲜明地站在谴责中国政府镇压学生运动阵营一边。如果说法中关系在九十年代初期堕入低潮,同法国91年、92年连续向台湾出售拉法叶特巡航舰及幻影战机有直接关系的话,89年六四惨案才是这一关系低潮的真正祸首。正是六四为法国向台湾军售提供了最有力的道德论据。从这个角度来回顾法中交往史,可以看到,国家之间的交往虽然经常是为战略和经济利益所支配的,但人权、价值、制度仍然是外交背后的根本。

按照一般评论,目前法中关系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这一看法应该是能够成立的,仅仅从目前对法中建交四十周年大张纪念来看就可以证明。相对于1994年双方纪念建交三十周年,法方仅仅派出了一个由当时不再担任部长的国会议员佩雷菲特率领的代表团到中国参加庆祝宴会,而法方媒体也对此基本没有报道。

法中战略互动与中国的政治改革

总起来看,相对于中国与其他西方国家的外交联系,法中之间的交往有着一些明显的特点:

首先是法中关系从戴高乐时代起,就存在着一种明显的战略互动的特点。这种战略互动有时甚至超越了意识形态的桎梏。六十年代中国同法国建交自然是打破西方外交封锁的重要一步棋,而戴高乐的外交取向也不乏冲出美苏主导的冷战体系的动机。今天法国与中国关系的加深,也同样具备这种地缘战略的特点。法国目前从政府到舆论所表现出来的对中国的热情,除了经济方面的期待之外,显然也有着加强全球制衡和促进多极世界的形成的用意。只是目前,法国外交必须更多地依赖欧洲联盟的大框架。

另外,法中交往的战略基础本应是发展和加固两国双边关系的促进因素,然而从六十年代以来,法中的经济合作却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发展。一直到今天,法中经贸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中国与德国的经贸水准。

法中关系的启动和推进,依赖于双方领导人的战略眼光,但是鉴于法中之间制度与价值观念的明显相背,这种背景使得双方关系互动具有某种政治上的一厢情愿的特点。这种交往既缺乏坚实的制度的支撑,也难以获得舆论的认同。四十年的法中关系,已经到了不惑之年,双方能否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呢?毫无疑问,这有赖于中国的政治改革的步伐和法国更为积极的卷入。

作者陈彦博士就职于法国广播电台

观察首发


相关新闻
机会号伸出了机械手臂
布莱尔接受BBC无条件道歉
法总统反对台公投吁中国尊重人权
也谈中国的和平崛起
自由贸易推动民主传播
布什国情咨文 强调国安经济
美国初选结果有点出人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