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路反垄断时代来临阿里腾讯须自我调整 (中央社记者张淑伶上海14日电)中国官方近来对网路巨头的经营行为频出手惩治与规范,外界认为,网路平台的反垄断时代已来临,阿里、腾讯等大型企业未来在并购、扩张、使用数据上,势必无法像过去横行无阻。
南方周末11月底曾报导,中国2008年开始实施「反垄断法」,但是专业人士表示,这12年来,网路行业就像反垄断执法中的「禁区」,反而在政府对其「审慎包容」的监管政策下,成为网路巨头膨胀剧烈的阶段。 直到今天,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阿里巴巴投资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的股权收购案分别处以人民币50万元(新台币215万元)罚款,理由是未依法申报实施「经营者集中」。官方称借此「向社会释放加强互联网领域反垄断监管的信号」。 中共政治局会议11日在分析2021年经济工作时,提到要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就在一个月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对不公平价格行为、限定交易、大数据「杀熟」(对老客户售价更高)、不合理搭售等情况做出明确界定。 微信公众号「正商参考」13日发文指出,中央接连表态反垄断,网路巨头的股价也数次波动,这预示着网路反垄断强监管时代已经到来。 报导引述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资深反垄断律师邓志松分析,高层已经认识到,以金融为代表的一些领域的垄断现象已经对整体经济运行产生了影响,亟需发挥「反垄断法」的作用予以纠正。 中央出手,舆论几乎都是肯定之声,而阿里巴巴、腾讯、美团这类公司对此则是低调的。直到今天,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首次对网路公司以反垄断法开罚后,阿里巴巴回应已按要求整改。 哈佛大学访问学者胡定核告诉中央社记者,对于网路巨头「确实应该监管」,以蚂蚁科技集团的小额贷款业务为例,网路科技公司以相对低的成本和高杠杆放贷,造成巨大风险但承担责任有限,明显「责权不统一」;此外,这些公司掌握庞大用户的资料,也引发隐私外泄的忧虑,大数据杀熟则让消费者处于不公平的消费劣势中。 但是他认为,政府应当监管、用政策引导网路公司合规,却不宜过多干涉企业的业务。以人民日报11日引发讨论的评论为例,文章谈到资本进入「社区团购」平台引发的争议,呼吁网路巨头「别只惦记着几捆白菜、几斤水果的流量」,而应当承担起推进科技创新的责任。 胡定核说,人民日报作为官方意志,其评论有政策导向,但是民营企业追求利润很正常,科技创新不是企业的义务,不应该强求。 在中国大陆,网路企业深入民众生活,除了网购,民众无论是逛街边小吃或高档百货,都习惯使用支付宝、微信等行动支付;搭计程车、地铁也是靠手机就能通行。这些网路企业透过并购或发展子公司,早已进入教育、体育、网路游戏、传媒、物流、旅游等众多领域。 南方周末报导,阿里巴巴和腾讯过的投资数量自2013年起激增,往后一路走高,在2018年达到高点。过去12年里,腾讯共投资企业763家,阿里巴巴549家。 资本若「无序扩张」,会带来什么影响?正商参考引述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文表示,当前的网路巨头,业务边界越来越广,蔓延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各条线上,一定程度上对竞争有阻碍作用,同时在数据安全方面,也存在着很大隐患。 2015年,鼓励网路应用发展的「互联网+」首次被写入中国的政府工作报告。2020下半年,当局明显加强对网路平台经济的规范,中国网路巨头恣意扩张的「好日子」结束,像他们在西方的同业脸书、亚马逊、苹果和谷歌一样要接受反垄断审查,在合规经营的路上与监管当局磨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