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川普首个任期内推出“中国行动计划”(China Initiative),以“打击经济间谍”和“打击窃取知识产权”为由,针对华人科学家和与中国有合作关系的科研人员进行系统性调查。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当代中国中心教授谢宇、哈佛大学生物统计系教授林希虹等学者统计显示,“中国行动计划”推出的2018年里,就有1062名研究者离开美国科研机构,回到中国工作。此后三年间,离美返华的华人科学家达到3878人。
“中国行动计划”推行期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也对大量亚裔科学家展开类似调查。美国《科学》期刊2023年发表的调查报道显示,NIH要求协助调查的246名科学家中,81%是亚裔,有103人因此失去工作。
美国司法部2022年2月终止“中国行动计划”,但华裔学者中的寒蝉效应仍在持续。随着川普重返白宫,关于“中国行动计划”重启的顾虑再度升温。
在美国西北大学任教长达20年的华裔女科学家吴瑛去年7月自尽身亡。过后有报道指吴瑛生前因被NIH调查,导致实验室关闭、科研权遭剥夺,对其研究生涯造成毁灭性打击。
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任教30多年的神经科学家付向东,也因接受NIH调查,在2022年12月被迫离职。付向东2023年全职加入西湖大学,开设RNA生物学与再生医学实验室。
此外,去年7月加入中国首都医科大学的知名癌症科学家孙少聪,据报也因受美国政府调查,于2022年被免职。孙少聪此前担任德州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免疫系副主任。
丘成桐也在2022年离开生活了50年的美国,赴北京清华大学任全职讲席教授。他去年12月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过去10年,美国政府对中国科学家表现出严重歧视,这些科学家除了离开美国别无选择,因为研究环境中必须提供支持,他们才能展现出最佳工作状态。

“海归”学者加入的机构,除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传统顶尖学府,也包括一些近年来新成立的研究机构和院校。图为北京大学校园内3月25日鲜花盛放,绿柳抽枝,春意浓浓。 (新华社)
丘成桐警告,这种人才外流对美国来说是不幸的,因为这将削弱其研究能力。
深圳东壁科技数据今年1月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顶尖科技人才数量从2020年的1万8805人增至2024年的3万2511人,全球占比从17%上升至28%。相比之下,美国顶尖科学家数量则从2020年的3万6599人降至去年的3万1781人,全球占比从33%降至27%。
中国官媒《环球时报》前总编辑胡锡进同期发微博称,这波海归潮对中国科学界是“难得一见的人才招纳大机遇”,一定要用好这批从美国回来的英才,对他们给予信任,提供放手一搏的条件,“要让他们每一个人都感觉‘回国回对了’,让仍然在美国有所犹豫的高水平华裔科学家产生羡慕”。
骆明辉研判,华人科学家“海归潮”短期内不会对美国造成太大影响,因为美国科研生态体系仍然位居全球前列。“不过,这个地位需要积极维护。如果目前的‘人才反向流失’趋势继续,肯定会对中美科技竞争产生一定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