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勞工處職員爆料批大量引入大陸勞工 為求KPI員工成「跑數機器」壓力爆煲
記者:夏雪(華盛頓)
2025.04.04

本台獨家接獲香港勞工處內部員工爆料,指為達管理層的KPI,每人每月處理大陸勞工個案數量倍增至少40單,「交貨」限時縮至1至3個月,「同事幾乎要日日OT廢寢忘餐」趕工,淪為「跑數機器」。 (粵語組製圖)
本台獨家接獲香港勞工處內部員工爆料,指職員近月集體屢向管理層投訴,指港府無止境地擴大輸入數以萬計大陸勞工僅1年半,不但搶走本地人的飯碗,就連負責審批申請的勞工處職員都被剝削,「前所未有地陷入爆煲,要求暫停計劃」。報料人指,為達管理層強制「重量不重質」的KPI,每人每月處理大陸勞工個案數量倍增至少40單,「交貨」限時縮至1至3個月,「同事幾乎要日日OT廢寢忘餐」趕工,淪為「跑數機器」,被迫對「充滿水份」的個案「隻眼開隻眼閉,批咗就算」,甚少會拒絕個案,變相把關「如同虛設」,惡性循環助長濫用行徑。惟管理層卻對問題視若無睹,加上工會已被解散,如今「投訴無門」,多人不堪壓力而辭職。香港「勞權監察」總幹事蒙兆達慨嘆,目前香港勞工情況「相當可悲」,勞工處職員亦成犧牲品,而民主制度的缺失加劇問題惡化。
相關報道
港府自2023年9月起,繼建造業、運輸業及安老殘疾院舍外,在無公眾諮詢下,再強行將「補充勞工優化計劃」(下稱「優化計劃」)擴大至26個職位。本台最近接獲勞工處「內部員工A」爆料,及獲得多封內部電郵等資料文件,指計劃推行1年半以來,導致負責審批計劃的「補充勞工科(申請事務組)」員工一直陷入「工作爆煲」,並曾分別於去年10月、今年1月和3月,發電郵向多位高級勞工事務主任、助理處長(發展)羅瑞芳等高層投訴,並獲對方回覆知悉相關情況。
本台獲多封「補充勞工科(申請事務組)」員工與管理層,關於工作問題投訴的電郵文件。 (勞工處內部員工A提供) 本台獲多封「補充勞工科(申請事務組)」員工與管理層,關於工作問題投訴的電郵文件。 (勞工處內部員工A提供)
「不過,管理層並無正視問題,情況一直沒改善,而且前所未有的惡劣。」A指,自「優化計劃」實施後,港府「無止境、無上限地接受僱主的申請」 ,令申請宗數「只升不跌」。
激增申請量壓力大 KPI要求員工過度加班釀辭職潮
為達到公務員KPI要求(表現績效),不少同事面對激增的工作量,不但超時加班來追趕進度,甚至連病假都不敢請,大家都心灰意冷、陷入焦慮,擔心不達標就被上司狠狠責罵和寫報告。我們多次向管理層和立法會議員投訴,但不獲正視。加上勞工處的工會已於上年解散,結果大家只忍氣吞聲,變成跑數機器。
— 勞工處內部員工A
他透露,組內30多名員工正蘊釀辭職潮,「近月已有3人不堪壓力而請辭,加上因為財赤而要縮減人手,同事真正去到極限!」
「補充勞工優化計劃」每月申請個案暴增,過去半年內,由平均700宗水平,急升至近1200宗(補充今年3月數字),升幅達逾7成。 (勞工處內部員工A提供)
究竟情況有多差?綜合港府公開數量、投訴人提供的內部資料和供詞顯示,截至今年3月,「優化計劃」累計接獲多達近4萬宗申請,涉及勞工達約25萬人;每月申請個案如「海嘯式」暴增,過去半年內,由平均700宗水平,急升至近1200宗,升幅達逾7成。
然而,申請急增,可審批的時間卻大減,由以往有約5個月,縮減至3個月。A指,上級的KPI要求,目標是「在收到新申請後6星期內 ,申請能呈交至勞工事務主任作初步甄別,以展開4星期本地招聘程序」。以今年3月的1200宗申請為例,即每人每月平均要跟進至少40宗新個案,比以往多一倍,還未計早前積壓個案和續約個案,而且每月至少要有11或15宗申請,能進入「4星期本地招聘程序」,以及11或15宗申請「呈交至勞工顧問委員會作審批」。
為「跑數」致審批機制漏洞百出 勞工處失把關能力
A指出,員工早已向管理職反映,每個個案情況複雜,僱主提交的資料經常不完整,員工為「跑數」須不斷與對方交涉要求補充資料,事後又面對冗長審核、資料輸入等程序,加上部門電腦系統落後,上級指示朝令夕改,故「我們只能選擇流水作業、『隻眼開隻眼閉』,因為如果所有申請都嚴格把關,我們根本不能夠下班。」
「重量不重質」情況已導致把關機制「崩潰」,計劃實施充滿漏洞,向商界傾斜,剝削勞工。我鄭重要求部門能暫緩計劃和全面檢視外勞政策。
— 勞工處內部員工A
記者發現,雖然勞福局曾表示「關注」濫用計劃剝削勞工的情況,包括超時工作、剋扣工資,並強調「嚴肅處理」申請個案,又將成立跨部門專責小組處理相關事宜。 不過,至今局方公布拒絕申請的個案僅個位數,亦沒公開過違規調查數字。
「因為根本查都無時間查。」A解釋,港府將審批程序省卻「實地巡查、調查、與僱主面談」等步驟,變成主要依賴文件審查來把關,「但由於時間限制,我們並非每宗個案都會查核僱主申報的理據、實際出糧情況、『本地全職僱員人數』,故很多申請『充滿水份』,亦未必達到『 每聘請2名全職本地工可輸入1名外勞』的要求。」
曾有求職者反映應徵時,僱主表明只請外勞而拒絕本地人,但部門很多時候都以「難以求證求職者說法之真偽」為由,仍會讓僱主的申請獲批。
— 勞工處內部員工A
外勞薪金與市場脫節 勞工被進一步剝削
A續指,「現時要求外勞薪金不可低於本地月入中位數,但數字與市場脫節。以清潔員為例,中位數為1.1萬港元,本地人根本請不了,變相令公司有誘因大舉輸入外勞。」
據了解,上述情況亦在建造業、運輸業及安老殘疾院舍的「行業輸入外勞計劃」出現類似情況,而要求審批時間更縮至只有2個月。
事實上,本台早前亦報道,據「勞權監察」最近發表的報告及港府統計數字,由2023年9月「優化計劃」推行至今,輸入至少近5萬名外勞,若加上「行業輸入外勞計劃」,更多達至少7.1萬名外勞,大部分為大陸人。數字為實施前每年平均3100人的逾20多倍。同時,建築、餐飲和零售業等多個涉及輸入外勞的行業,本地失業率、就業不足率就持續惡化,薪金增幅滯後更追不上通脹。
勞權監察:勞工處職員亦成犧牲品 民主制度缺失加劇問題
香港「勞權監察」總幹事蒙兆達憂慮,在公民社會瓦解下,香港勞權急速惡化。 (香港勞權監察Facebook圖片)
香港「勞權監察」總幹事蒙兆達,曾任「職工盟」長達10年,見證香港勞權變化。他向本台分析指,目前香港勞工情況「相當可悲」,「因為不但維護打工仔權益的勞工處職員都被剝削,自身難保,更令人擔憂的是,把關變得得過且過,導致有更多的缺口,令到無良僱主濫用計劃,製造更多廉價勞工,亦令本地打工仔飯碗不保」。他又指出,這禍根正正在於香港民主、公民社會瓦解,「所有人都淪為政治打壓底下的犧牲品」。
過去十幾年,港府曾多次企圖想擴大輸入外勞,但因當時還會諮詢民意、有獨立工會組織的存在,有多個渠道可以發聲,包括示威遊行,加上立法會還有民主派議員監察政府,故政府都無功而還。但現在當議會所有民主成分都被閹割,獨立工會陣營被瓦解之下,社會上喪失制衡的力量,讓以往一些不得人心的政策,都可以順利出台。剝削問題浮現,通通都被港府和商家漠視。不但打工仔,就算是公務員和幫工人的勞工處員工,都變得有冤無路訴。
— 香港「勞權監察」總幹事蒙兆達
2013年5月1日,香港「五一勞動節」遊行示威,大批工人手持「反對輸入外勞」的橫幅,遊行至政府辦公室抗議。2025年的今天,此類遊行已絕跡香港。 (Vincent Yu/美聯社資料圖片)
本台周四(3日)電郵勞福局及勞工處,但至周五(4日)截稿前仍未獲確實回覆。
編輯:梁君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