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闻
热点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首页 > 人权与民运

 

中国学者论文自证国家民委参与
日期:2/28/2023 来源:网络 作者:网络

中国学者论文自证国家民委参与同化少数民族学生政策制订 


(维权网信息中心报道)2023年2月25日,本网西藏消息:近年来,中国国家民委要求调研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所谓“国家认同”,在该课题驱动下,有中国所谓的吃反分裂饭的学者以网络舆情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把少数民族大学生污蔑为“网络智能化暴民”。

该论文刻意夸大局势,并向当局提出一项恶毒的消灭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建议---全面推行汉语教学。

该论文由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师王卓和西北政法大学教师王海宝写出,是中国当局对少数民族学生加强殖民同化政策的铁证。

论文标题:基于大数据舆情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研究路径探索

论文摘要

国家认同是维系一个国家的根基,与社会秩序的生成密切相连,在全球化背景下面临诸多重大挑战,尤其是境外恐怖主义和反动势力利用网络制造新闻框架与敏感话题,传播其极端的宗教、恐怖主义思想,蓄意制造一系列国家认同负面网络舆论,试图把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成“网络智能化暴民”,降低其国家认同感,引起政治混乱。而新生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因其群体特点与网络媒介接触习惯又极易受到影响。因此,加强网络环境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议题的研究迫在眉睫,其对促进我国民族团结与维护国家稳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研究局限

已有研究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与其学习生活环境、文化氛围、个人困境与国家危机密切相关。[1]年龄、文化程度、父亲的文化程度、家庭生活水平、汉族朋友的数量以及国家科技的发展等因素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有显著性影响。[2]在内地生活时间以及不同民族成员态度等是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重要因素。[3]城乡差距、普通话水平成为制约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显著因素。[4]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提升对策研究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中华文化为基础、日常生活为着手点[5],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注重节日等象征性符号在国家认同感建构中的作用[3],恰当运用学校和社会的各种活动[6]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同时也应该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改善大学生生活状况、强化其公民意识及其身份教育。[7]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研究

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应以从多元互动文化场域的构建、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符号的凝练及其在教育场域中的渗透、国家治理取向的内化与教育导引三个方面着手构建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教育场域。[8]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中华文化教育为主线、以社会实践为载体[9],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特别是《纲要》课的主阵地作用,实现历史人文课程体系的优化配置。[10]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丰富教育内容,创造校园环境,营造国家认同教育氛围,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11]全面推行汉语教学,大力推广普通话,加强校园文化对国家认同教育的引导作用。[12]

以上研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推动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研究的发展,但也存在如下两方面的不足。

其一,研究方法传统单一。已有研究多以传统的问卷法调查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现状,以思辨法诠释问题形成对策。这种传统实证研究的最显著特征是研究者基于理论分析提出研究假设,再通过抽样调查和样本数据分析对假设进行验证,此类方法的明显弊端在于,研究者个人经验的有限性会对研究过程的客观性造成较大不利影响。而基于大数据的全样本分析,能够直观动态展示和发现社会现象的发展规律,以此避免传统定量研究的诸多不足。

其二,对网络环境重视不够。已有研究多聚焦于传统环境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研究,对网络环境下该议题的研究重视不够,以网络舆情视角的研究近乎空白。网络是新生代少数民族大学生获取信息、表达思想的主要场所,研究其国家认同相关问题若忽略网络这个重要的舆论战场,结果难免有失偏颇。网络环境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问题,实质是其网络舆情问题,传统环境下基于小样本的浅层态度抽样测量式研究方法,无法准确追踪其国家认同心理机制的形成轨迹,而基于大数据网络舆情分析方法,可深度挖掘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形成机制。因此,以大数据舆情为视角,兼顾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问题的动态性、准确性、即时性、互动性,构建其国家认同研究路径,对创新该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新闻
两会前维稳镇压抗议者及异议人士
医生孔文涛目前关押在南京监狱九监区
原贵州大学教授杨绍政狱中情况通报
退休教师陈兆志被羁押已超3年
维权人士张海遭强迫失踪
武汉白发运动多人被捕
吉林法轮功学员金敏的案情及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