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环球时报》5月26号发表的题为“境外势力试图煽动八零后九零后”的社评。(微博图片)
“六四”二十六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一群在海外留学的80后和90后中国学生向他们在国内的同龄人发出公开信,呼吁他们了解“六四”真相,勿忘“六四”惨案。
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旗下的《环球时报》5月26号以“境外势力试图煽动八零后九零后”为题发表社评,高调挞伐近日由十几名中国留美学生发起联署呼吁揭示六四真相的公开信。
社论认为,题为《纪念六四26周年致国内同学书》的公开信“以十分凶悍的语言攻击中国现政权”,对“八九政治风波发表充满民运味的极端观点”。有意思得是,《环球时报》的这一社评北京时间星期二上午已从《环球时报》网站上被撤下,其它网站转载的也无法打开。
目前旅居美国、“六四”中被人民解放军坦克碾压失去双腿的方正星期三表示,《环球时报》讽刺留美学生“六四”公开信却遭撤稿的社论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因 为中共从‘六四’发生之后一直奉行的政策就是淡化和遗忘,非常害怕人民提到和讨论‘六四’。《环球时报》发表社论后突然发现社论的效果适得其反,又将‘六 四’问题浮现在公众视野当中,让大家更多地询问八九年‘六四’究竟是怎么回事,‘六四’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才是中共最担心的,因为掩盖事实比讽刺或打击所 谓境外敌对势力对中共而言可能更重要。中共最害怕的是真相和事实被曝光,被公诸于众。”
《纪念六四26周年致国内同学书》公开信是由美国 乔治亚大学化学系博士生古懿执笔,哥伦比亚大学陈闯创等十多位中国留美学生联署,5月21号发给海外部分中文网站和一些民运团体的电邮群发组。公开信发出 之后本来没有引起多大反响,但《环球时报》的社论却让海内外的华人关注“六四“这个中共忌讳的话题。
美国纽约城市大学政治学教授夏明博士星期三表示,中国政府在包括“六四“等问题上一直在搞虚无主义。
“就 是要人们忘却历史。这就像小说《1984》中提到的记忆焚烧炉,中共想把很多东西扔进记忆焚烧炉烧掉,让人们忘掉。针对八九‘六四’,中共采取的办法一是 不提起,二是要大家根本不知道‘六四’的存在,三是屏蔽‘六四’涉及到人和物,让其不享受公共关注。然而,《环球时报》社论的做法恰好与中国在‘六四’问 题的政策相违背。”
《1984》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60多年前创作的一部政治讽刺小说。小说描述了一个令人感到窒息和恐怖的假象集权 主义社会,当权者随意篡改历史,以追逐权力为最终目标。小说中的主人翁温斯顿所从事的工作就是每天每日修改历史,篡改历史;那些被删除的事实被放入“记忆 洞”里,让风卷进焚烧炉烧毁。
《环球时报》的社论称,在《纪念六四26周年致国内同学书》公开信签名联署的那些留学生在国外被洗了脑,是八零后九零后受了“欺骗”,公开信像是被海外民运分子手把手教着写出来的极端观点。对此,方正认为《环球时报》纯粹是一派胡言。
“毫无疑问,公开信完全是留学生通过在海外了解真相之后有感而发写出来的。公开信的执笔人古懿在他的第二封公开信和媒体上也提到这一点。《环球时报》对这些联署公开信大学生污名化的手法不堪一击。我认为,了解‘六四’真相的任何人都会进一步追问‘六四’问题。”
公开信的执笔人古懿星期三对美国之音表示,发表六四公开信是他和联署的同学出于社会责任和公民的良心,揭开历史真相是一种道德责任。夏明教授表示,《环球时报》的诛心之论其实是有意低估和诋毁年轻一代的独立性和成长。
“因 为在海外,没有人阻止我们去发现真相,也没有人强迫我们去信奉任何一种意识形态,或任何一种价值学说。就像康德所言,只有你有自由意识之时,你才能有道德 的选择。另外,我感觉中共长期以来对中国人的智商和人格尊严进行某种侮辱,认为中国人不成熟。这就像孟德斯鸠所说,专制政权永远会使自己的国民处在一种婴 儿状态,永远无法成熟,永远没法自立。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政府一直在说,中国的国情不允许中国民主,不允许中国进行自由选举。”
根据同名畅销小说改编的奥斯卡获奖影片《教父》中有一句经典台词:“不要试图欺骗我,因为那样会侮辱我的智商”。这是否也同样适用于中国政府在“六四”问题的一贯做法?
(记者:闻剑 责编:嘉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