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的简短讲话语重心长,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他对改革的热切期望,也流露出他的某些担心。 在赵讲完话后,万里讲了两句话,他说:“紫阳同志是有政绩的总理,合格的总理,希望后任者也像紫阳同志一样做一个合格的总理。“ 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 1987年初胡耀邦同志辞去总书记由赵紫阳代理总书记以后,有人企图借“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之机,整肃一大批坚持改革开放的干部和知识分子,改变改革的方向。赵紫阳挺身而出,顶住了这股恶浪。他在1987年1月30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概念,他说,一个中心即邓小平同志经常强调的要始终以经济建设为重点,“两个基本点“,一个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个是坚持改革、开放、搞活,二者缺一不可(上述概念在党的十三大政治报告中被正式上升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对于正在开展的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他提出了“四个不变“和“四个不要“的方针,“四个不变“是:全面改革的方针不变,对外开放的方针不变,现行城乡政策不变,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不变。“四个不要“是:不要层层点名,不要层层抓代理人,不要对经济理论中的不同意见进行批判,不要在农村反自由化。他在一月中旬召开的省长会议总结讲话时又详细阐述了这些方针,从而不仅拨正了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方向,保持了改革开放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而且保护了一大批具有改革意识的干部和知识分子,创造了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 邓胡赵时期 我要首先指出的是,从1979年至1989年的十年,是中国开国以来真正专心致志地搞经济建设,对内对外实行改革开放的时期。这个时期中国人民思想大解放,经济大发展,国力大增强,人民生活大改善,全国政治稳定,社会稳定,国泰民安。人们称这个时期为邓、胡、赵体制的时期。所谓邓、胡、赵体制,不论是胡耀邦任总书记时,还是赵紫阳任总书记时,中国共产党的真正领袖是邓小平,他是“核心“的核心。 根据我近十年近距离的观察,胡耀邦和赵紫阳两人他们虽然性格不同,作风各异,但他们政治观点一致,大思路相同,工作配合默契。胡耀邦心胸坦荡,无私无畏,擅长政治思想工作;赵紫阳为人持重厚道,光明磊落,是中国经济工作的行家里手。我多次听赵紫阳对我说:“现在当总书记的人选,在六十多岁的人中,只有耀邦同志最合适。“直到1986年末,他仍然坚持这个看法。此二人各有所长,相得益彰,真可谓邓小平的左膀右臂。这个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为后盾,真正形成了强有力的领导体制,一度所向披靡,铸就了改革开放的大业。正是在这个时期,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在全国普及,并不断深化完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并开始启动政治体制改革。 据我所知,胡、赵个人关系也十分融洽,在赵调来北京工作时,胡与赵通电话时开玩笑地说:你来北京后可要把成都的房子交了呀,不要保留两处住房哟。赵说:放心吧,谢谢您的提醒。1986年,在赵得知小平同志对胡有些看法时,他劝耀邦同志主动找小平同志谈谈,沟通思想,解除误会。胡、赵在工作上互相尊重,胡多次说过:紫阳在经济工作方面是内行,在经济工作上多由赵做主。 顺便说一下,赵紫阳为人正派,从不拉小圈子。我在他领导下工作十四年,特别是在国务院工作期间,那时,我是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我又是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副组长,经常向他单独汇报工作,也多次陪同他去外地考察工作,但他从来没有单独请我吃过一顿饭,喝过一杯酒,真乃“君子之交淡如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