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闻
热点新闻
即时新闻
王怡:信仰与中国复兴
日期:1/10/2008 来源:民主中国 作者:王怡

王怡

谢谢各位,谢谢南航和《云中往来》的邀请。最早预备这个题目时,我不知道是否可能引起大家的共鸣,经过前几位主讲的发言和讨论,我很高兴看到广州知识界的朋友们都在关注道德、公义和信仰的话题,不管我们的观点怎样不同,但当我们说到“复兴”时,道德与信仰都正在成为关键词。   

早先刘军宁老师倡言“中国需要一场文艺复兴”,我写过回应文章,谈到宗教复兴。今天也很感恩,有机会排在刘老师之后,让我继续来延伸这个话题。

我很同意刘老师“从改革到改制”的提法。茅老师一开场就提到1840年。其实从1840到1989,我们看见这150年,中国人每一轮寻求复兴的努力,最后都是悲剧收场。那么今天又过了快20年,民间的人财物都开始鼎盛。奥运之后的中国,到底是迎来又一次的复兴机会呢,还是我们还要经历又一次的反复。刘老师的说法是“改制”,我的说法就是八个字,“改革已死,宪政当立”。这就是复兴的开始,是未来2、30中国的主旋律。

什么是复兴

以圣经的观念看,首先“复兴”关系到生养和治理。《创世记》记载神创造人类之后,“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这就是说,不生养一定不复兴,光生养不治理也不复兴。我结婚10年都没要孩子,原因很多, 但最主要的,是我不能确信一个族群在大地的延绵到底有没有终极的意义,所以十年都挣扎在这个题目上。但是,一个知识分子自称关注未来和中国的制度转型,关切政治、法律诸问题;与此同时,自己却不愿在这个国家要孩子,也不敢在这个国家生孩子。这里面个人生命与公共志向之间的断裂,实在可想而知。但感谢上帝,在2007年使我终于有了一个孩子,所以我跟“复兴”这个议题才有了真实的关系。

其次,“复兴”的基本意思就是重生,重生的一个意思就是悔改归正。《新约》里有少数几处提到“复兴(restore)”或“重生(born again)”,在希腊文里其实是同一个词。《马太福音》里耶稣所预言的“万物复兴”,就是整个宇宙在恩典下的重生,人因着基督的十字架而被救赎,万物也因着人的被救赎,而从空虚中获得了意义,在历史的尽头一起从劳苦叹息中被赎回,这就是《圣经》所讲的一个“宇宙性的复兴”。刚才有个朋友说,“复兴”的提法不就等于要回到过去吗?但至少以圣经的观念看,“复兴”的意思并不是复古,所谓中国的复兴就是中国的重生,中国人的灵魂重生,和中国文明向着普世价值的悔改归正。“复兴”不是回到过去,反而是“回到未来”——back to the future。换句话说,复兴一定是和末世论有关的,也就是和你对世界的一幅终极图画的确信有关。没有一幅终末的图画,就没有今天的K线图可言;而没有K线图,还谈什么复兴呢。共产主义一度爆发出最大的历史驱动力,就是它以无神论的方式,模仿了基督教的末世论,所谓“共产主义”,不就是对一种特定的末世论的描述吗。

所以中国要讲复兴,就一定要在离开共产主义之后,重新在人类普世价值的背景下,去看见一个新的、充满真正的自由与盼望的历史图画。对我来说,就是在基督教信仰中的那幅图画。对你来说,也一定会是个什么。

或者你也可以用佛家的词汇来诠释,就叫凤凰涅槃。经过近代以来这150年,中国到底可不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完成这个凤凰涅槃,变成一个新的、但同时也不是革命式的、与一切传统决裂的那样一个新生命?这个我不知道。但我相信新约的《使徒行传》中所说,“主也必差遣所预定给你们的基督耶稣降临。天必留他,等到万物复兴的时候,就是神从创世以来,借着圣先知的口所说的”。如果说到“繁荣”,今天中国的确很繁荣。但繁荣只是一种现象,而“复兴”在本质上是一种信仰。

简单地说,圣经中谈到的“复兴”,就是生命与秩序的恢复与重建。

我从十年的丁克一族,到如今开始生养,我的家庭就终于走在“复兴”的道路上了。因为我重新确信了生命的延绵在大地上的意义,这个意义如此真实,以至于胜过了一个共产党政权,也胜过了地上的一切政权。所以我对中国的自由民主的期望,可能和你不一样。对我来说,一个宪政中国,在任何意义上都不等于复兴本身,甚至不是自由本身,而是“回到未来”的一部分。如果今天开始谈复兴,说明我们有了这150年来都不敢有的一种眼光,就是我们的子孙到底何去何从?复兴一定和我们的后代有关,而不仅仅和我们有关。当你在族群和历史里寻找并获得生命的意义时,复兴这个词才对你有意义。


关于中国的复兴

下面我就中国的复兴,谈我的三点看法:

第一,灵魂复苏与民族复兴。刚过去的这30年,中国做了一件事,就是试图确立真正的个人尊严。在这30年间,个人尊严的确立主要依赖于利益的驱动。所以中国有了市场经济和民间社会,把我们的私有财产团团围住了。而未来的30年,个人尊严的最终确立,不可能继续以财产权为核心。信仰必将取代利益,成为一个新文明的主要驱动力。第一步,是利益开始崛起,第二步是灵魂开始复苏,第三步才可能有文明的复兴。个人灵魂的普遍复苏,是这个民族复兴的前提。

第二,不道德的“雄起”与有理想的崛起。一谈大国崛起或中国复兴,我就想到四川话说的“雄起”。“雄起”的意思就是无方向的和不道德的崛起。现在中国真是越来越富了,我在澳大利亚访问时,一个国会议员这样介绍他的一位同事:“胡锦涛先生访问澳大利亚时,他是我们国会里唯一没有点头哈腰的人。”也许这一幕,会让一个长期“落后挨打”的民族滋生出某种自豪感。但中国威胁论的确不是空穴来风,如果你看见一个缺乏理想的、并丧失道德感的人,变得越来越富,而且就坐在你家隔壁。你一定会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害怕。

所以谈中国的复兴,其实也有另外一层的意思:就是中国的历史已到了这样一个关口,卿本佳人,奈何作贼,它必须在道德上开始对这个世界负责任了。刚才鄢老师说,中国复兴的前提,就是先要把自己的事管好,不能对普世的自由秩序构成威胁。我极为赞同,这是一个民族的“复兴”所包含的,对人类社会最起码的责任,就是接受一个个人尊严和个人自由的成年礼。在“复兴”的意义上,没有内政与外交的分野,“不准干涉内政”的意思,就是不准自己复兴。复兴的意思,就是无论在任何意义和任何层面上,你都不能、也不应该对每一个人类的普世价值构成伤害。

第三,有信仰的社会与有宪政的国家。中国的民间社会经过这30年,已积累了比政府、比共产党更多的财富,和比政府更聪明的头脑。但决定中国未来的,是民间社会还能不能积累出一个比政府更大的理想?你从16大报告读到17大报告,就知道共产党已经没有理想了。掌控这个国家的权力集团,今天连一点理想都没有剩下。所以中国的未来必定如此,也只能如此,那就是这个民间能否比这个政府更有理想?比这个政府更有信仰?比这个政府更有道德?

一个社会性的复兴,就是“人人有财产、人人有信仰”。儒家说“礼失求诸于野”,现代文明在本质上就是一个“求诸于野”的历程。“民族—国家”是一个抽象概念、它没有信仰,它有信仰是很可怕的。但一个复兴的国家,一定是由无数有信仰的人组成的。没有一个有信仰的社会,也是可怕的。有信仰的人组成的国家,它的外观设计就是较好的落实了普世价值的宪政民主制度。换句话说,什么是制度?制度就是信仰的外观设计。


从信仰复兴到立宪政体

《旧约》中记载过一次信仰的复兴,以色列人亡国被掳之后,重新回到耶路撒冷,迎来了一次大复兴。这次复兴有三个要点,第一是“律法”,人们在废墟中重新发现了摩西律法。第二是“立约”,省长尼希米和文士以斯拉宣读和讲读律法,重申上帝与以色列人的约,这个约中有应许,也有咒诅。第三是“悔改”,人们听见律法就哭了,跪在圣殿重立的根基之上,认罪、祷告、哭号。

这就是复兴的三个要素,我们的法律够多了,合同也签了不少,劳动合同明年开始不想签也要签。我们政府里的贪官和牢房里的罪犯都是全世界最多的。但真正的上帝的律法什么时候被发现,被承认;真正的盟约和宪约什么时候被确立、被遵循;真正的回心转意、谦卑悔改什么时候如火一样,落在这个族群当中,我们什么时候就复兴了。

你读美国的独立宣言和《宪法》,可以清楚地看到,那绝不只是一个制度设计,那是美国人的信仰和价值理想的一个工业品外观设计,这个制度产品的背后是一个有信仰的社会,无数灵魂复苏的个人,导致了一个自由的和自治的政治国家。英国的清教徒运动,最后是君主立宪。美国建国之前半个世纪,被称为“大觉醒”的福音复兴运动,塑造了未来的美国立宪。纵观人类近400年的历史,凡是没有经历信仰复兴的国家崛起,最后一定出问题。而那些经历了信仰复兴的崛起,就构成了今天这个世界的主流文明。

这是复杂的题目,我在这里只举4个人物的例子,勾勒出一个脉络。

第一个是加尔文,他在日内瓦,日内瓦是新教改革的一个中心,他对基督教信仰最大的贡献,第一是以圣灵的内证,来确立圣经信仰的权威性问题,第二是带出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观,即一个充满了上帝的至高主权与荣耀的宇宙与历史。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今天称之为“政教分离”的、教会与国家的关系问题。加尔文主义在政治学上的最大贡献,在我看来,就是在近代以来的理性主义国家观和国家主义崇拜、包括各种现代极权主义兴起之前,在人类历史上筑起了一道最坚固和最保守的防线。这条防线从日内瓦到苏格兰,然后从英国到美国。

这一传统往下走,到了加尔文的传人、我要提到的而第二个人物,苏格兰的约翰•诺克斯。他被称为苏格兰宗教改革之父,苏格兰长老会之父,甚至苏格兰的国父。他把加尔文主义带到苏格兰,经过一两个世纪信仰的复兴与磨难,在那里产生了最伟大的苏格兰道德哲学,苏格兰启蒙运动,以及最伟大的教会之一、苏格兰的长老会。后来清教徒受迫害到了美国之后,长老会成为北美殖民地的立宪政府所效法的人类治理模式的对象。如果说法国共和国是对天主教会的一种模仿,那么美国的宪政就是对长老会的一种模仿。

从苏格兰来到北美的清教徒中,有我要提到的第三个人,约翰•威瑟斯彭。他是普林斯顿大学的第6任校长,也是诺克斯的后代。很有意思,这三个人都是约翰(加尔文、诺克斯和威瑟斯彭)。威瑟斯彭也是独立宣言签署者中的唯一一位牧师。他的学生中出过一位美国总统,一位副总统,十几位部长,二十几位参议员,三十几位众议员。其中最出名的学生,是我要说到的第四个人,被称为“美国宪法之父”的麦迪逊。

 


从这四个人物的渊源和传承中,你可以看到,从新教改革、清教徒的福音复兴,到美国的建国、立宪和崛起,这样一个从个人与社会的信仰根基,到立宪制度的外观设计的脉络。一直到1964年天主教徒肯尼迪当选总统,有人说这标志着美国清教徒时代的结束。但是从美国人的信仰在60年代跌入历史最低谷之后,新教信仰迎来了再一次的复兴,这一次从卡特当选总统以来,一直持续到今天。尤其是从里根到小布什这近30年,几乎与中国的改革时代是完全同步的。而美国福音派信仰的复兴,与它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复兴,也几乎是同步的。

信仰在当代中国的复兴

今天的中国有没有信仰复兴?关于中国的宗教信仰人群,基督徒、佛教徒或其他宗教信徒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前不久南京大学一个课题组的研究,评估说有3到5亿人。下面我举三个地点的信仰复兴的例子。

一个是香港。12月2日下午,约有13万人参加了美国小葛培理牧师的布道大会。小葛培理在香港一共4天的布道大会,总计42万人参加,其中约有3万3千名香港市民,在大会上表示愿意成为基督徒。中国的基督教三自爱国委员会,也当场邀请这位牧师明年5年去北京布道。



 另一个是杭州。那里有今天为止全球最大的华人基督教堂——“崇一堂”。12月8日,有两位美国传道人在那里讲道,全场挤满了约8000人,其中有市民、农民工,有资本家也有小职员。当天主题是耶稣说的一句话:“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现场有数百名非信徒,表示愿意接受基督教信仰。照片上可以看到他们的和谐与喜乐,与今天的主流社会氛围是非常迥异的。我们中间有7000万的中共党员,这是明显的。但也有不少于7000万的基督徒,这可能是不太明显的。看下面这幅图片,看这些年轻人,我不是说,基督教一定要成为每个人的信仰,我也不是说制度不重要,但当这些贫富不均的人在一起欢呼、喜悦与赞美时,他们的灵魂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我们刚才所争议的那些社会议题。他们的神情,就是未来中国复兴的神情。

 

 
这是官方教会的情况。杭州的另一个例子,是萧山的家庭教会,这在中国目前的行政法的层次上,有合法性的冲突。我不是说家庭教会没有合法性,我的表述是,“合符宪法的家庭教会,在行政法的层次上和不合符宪法的政府政策存在法律冲突”。在06年有一个海内外影响很大的教案,就是萧山信徒集资兴建的大教堂,被当地政府强行拆迁。大家看照片,这个教堂已修得3层楼高,然后被拆迁,与信徒发生冲突,有不少人被拘捕。最后是一片废墟。




 

 


其实当我看见这个废墟的时候,我的想法很简单,真正的废墟并不是被拆掉的教堂,真正的废墟是当代的中国社会。什么叫废墟呢,废墟就是堆满了各种原材料的地方,今天中国社会就是堆满了原材料,前30年的结果就是堆满了原材料。中国未来的复兴,有了一个市场经济和民间社会的原材料积累,这是财产权的基础。但不论这些财富多么繁华,堆在那里,没有被建造,没有被信仰更新,没有被一个立宪政体组织起来时,就仍然是一个繁华的废墟。看看我们周围吧,这就是当代的中国社会。

最后我要举的例子在偏远的农村,四川遂宁市的步云乡。这是中国第一个尝试乡长直选的地方。02年我在那里调研,住了半个月。步云有13个自然村,调研结果最令我意外的,不是它的所谓乡长“直选”,而是那里的宗教复兴。全乡共有13座寺庙或教堂,12座佛教或民间宗教的庙宇,和一座天主教堂,每个寺庙的领袖称为会首,每座寺庙的信徒从8百到2、3千人不等,并且均有自己的选举制度。在步云,很明显已经形成了两套公共治理的框架和两套公共生活平台。一套是村委会、村党支部的治理系统,一套是信仰人群的民间自治的治理系统。 13个村委会的平均债务是20几万,13座寺庙的平均现金流规模高于村委会,并无一元钱赤字。

 

30年的伟大就在这里,乡土社会的秩序已经完全恢复。在步云,已经根本不需要那些党委派下来异地为官的干部,步云需要的不是选举一个异地为官的乡长,哪怕是所谓直选。它需要的是和共产党KISS GOODBYE。什么是复兴呢,什么时候把乡政府和乡村两级党组织完全撤走了,什么时候它就复兴了。

但这13座寺庙和教堂,只有两间有官方的宗教活动场所许可证。照片上这位老先生用了10年时间拿到许可证;另外这位老太太是佛教寺庙的一个会首;接下来是当地天主教堂的负责人。这些都是当地最中国的农民,这些老太太在圣诞节走了50里的山路,来参加当天的弥撒。这一位有着最中国的面庞的农民,当他告诉我他名字叫保罗,当时我既震惊又亲切。你不要去问什么是东方的,什么是西方的。这个人的生命就是一个鲜活的、在信仰中的生命。这些是他的孩子,家里的第三代基督徒;他们一起读《圣经》;这是聚会前的自愿奉献;这是中国乡村的基督徒在贴春联:“以爱还爱”。他们不是贴“福禄齐天”或类似的话。当你看到这些最中国的面孔,在贴这样一幅春联时,你可以看见一种具体的、真实的信仰怎样“道成肉身”,在一个族群当中、在民间社会里的扎根。当你看见了灵魂、道德、文化和公共治理模式的更新,你就看见了复兴的图画。(见图片)。

此新闻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相关新闻
中国变革的内在冲动
给张维迎颁发诺贝尔疯子奖
重申给改革一个死刑判决
自由中国的奠基石
改革开放干什么?
二零零七:未完成的交响
不谈民权谈民生 等于谈养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