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不自由毋宁死 中国宪政学者于浩成逝世
中国著名法学家、宪政学者于浩成(@suyutong推特照片) 中国著名法学家、宪政学者于浩成因白血病于2015年11月14日凌晨3点50分在北京家中逝世,享年91岁。遗体告别仪式将于11月18日在八宝山公墓举行。不少学者、异议人士在网上留言悼念这位一生追求民主宪政的老人。
宪政学者于浩成11月14日逝世,享年91岁。大陆唯一报道了有关消息的“央广网”说:于浩成生前坚持认为,民主政治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文化的差异和国情的不同,不能成为抗拒民主政治的理由。他写有诗句:民不自由毋宁死,国无法治最堪忧。
与于浩成私交甚笃的北京宪政学者陈永苗11月15日接受本台采访时表示,于老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将于11月18日在八宝山公墓举行。陈永苗说,于浩成的离世是中国宪政民主发展的一大损失。
“他 八十年代搞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在中国改革开放民主化进程里面,他一直都是一个主力,很主要的一个前辈,还担任了中国人权理事,他的去世确实代表着中国宪政 的一个巨大的损失。我昨天去了一趟,他家里设了个灵堂,遗体应该在天坛医院那边,遗体告别是星期三的早上5点钟,在八宝山那里。”
陈永苗又说,于老的家人认为,在经历了抗日战争、文革、六四等一系列的事件后,于浩成在耄耋之年还能四世同堂,家人团圆,可以算得上是喜丧。
于 浩成出生满族,生于北京,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于浩成进入天津市公安局工作,后被调入公安部。1956年,公安部成立群众出版社,于浩 成被任命为编辑部主任、社长、总编辑,在任期间出版了《我的前半生》、《古拉格群岛》、《啄木鸟》等书刊。文化大革命期间,于浩成被定为“反革命修正主义 分子”。文革结束后,于浩成兼任《法学杂志》主编,《法律咨询》杂志社长,1985年,因批评中共及领导人,于浩成被迫辞去群众出版社社长及总编辑职务。 1989年六四运动中,于浩成因支持民主运动、同情学生,被指参与动乱,被开除党籍,并被拘押了一年半。1994年于浩成应邀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参加中 国宪法与宪政研究项目,2005年回国,居住在北京。
安徽异见人士沈良庆11月15日向本台表示,他所认识的于浩成是一位非常和蔼可亲的老人,帮助过不少异议人士。沈良庆说,于浩成当年为了抗战加入了共产党,但与其他党内改革派不同,他更像是梁启超,目光长远,与时俱进。值得人尊敬。
“于 浩成,通过跟他交谈,我感觉他有一点跟像他那个年纪、早期参加共产党、党内所谓的健康力量恐怕还有些区别,他比他们走得更远一点。这些党内老人和改革派他 们还抱有改良共产党的目的,希望党内民主先行,但是于浩成老先生是完全没有的,他对共产党看得非常透,有点像梁启超先生,和康有为不一样。康有为思想始终 是一个保皇党,梁启超就不一样,梁启超与时俱进了,他的思想是革命思想,成了革命党员。于浩成我觉得也是这样一个老先生,他的思想也跟着这个时代一直在前 进,而没有停留在某个阶段。”
莫之许、何青莲、苏雨桐、秦伟平等各界人士也纷纷在网上留言哀悼这名耄耋老人的离世。八九民主运动学生领袖王丹在推特上写道:沉痛哀悼于浩成先生。八十年代思想启蒙的老人们逐一凋零,但我相信,他们传下的思想火种,必将照亮历史。
同为八九学生领袖的王德邦告诉本台,中国距离宪政民主还很遥远,但他们会将这条路一直走下去。
“于先生一生为了中国的法治建设、宪政民主可以说奋斗了一生,人格高贵、理想坚定,堪为时代楷模的一个人。对于先生的离世,我们感到非常悲痛,当然于先生未尽的事业,需要后辈们加倍努力。于先生生前我也当面聆听过他的高见,他的教诲,我们中国宪政民主之路任重道远。”
(特约记者:扬帆 责编:陈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