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闻
热点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首页 > 网络文摘

 

本土自由思想与舶来民主宪政思想榫接于19世纪中期
日期:2/23/2012 来源:共识网 作者:任复兴



  19世纪的东亚汉字国家,尤其是天朝中国,在对抗西方文化方面,曾构筑了一道精神的万里长城,就是朱熹理学强化了的华夷观念、夷夏大防,严重影响了吸收世界主流文化和现代转型。


  徐继畬基于深厚的心学易学家学渊源,又在开放五口中的三口,担任了高级职务,环球信息在当时东方他这最宽容智慧的大脑中得到迅速准确的“荟萃采择”,在《瀛环志略》数十易稿中,逐步发现环球文化是多元的,宗教是多样的,“周孔之化,无由宣之重译”,“固不必操儒者之绳墨而议其后也”,在东亚率先突破了根深蒂固的华夷观念。


  龙夫威1991年提出,徐的进展也揭示出,当中国领导者开始从西方得到灵感的“现代化”进程时,文化交流则是主要源泉。最早赴华的美国人公认,徐继畬是中西方文化交流这块处女地的拓荒者。1851年卫三畏(S.Wells Williams)在最后一年的《中国丛报》发表的评论,用二十五页的篇幅,详细分析了徐氏新著的内容和意义。他赞扬徐书是“沿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并提出,徐继畬已经充当了中国现代世界观的创造者和宗师(Legitimizer)的历史性角色。【注:龙夫威:《徐继畬和美国:一种特殊的关系》,《徐继畬与东西方文化交流》页24-28,中国社科出版社1993年。】


  周振鹤在日本《中国研究》杂志1996年元月号卷首发表的《正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纪念徐继畬诞辰二百周年》,以14000字的篇幅论证出:“鸦片战争使中国出现了一批睁眼看世界的先进人物,但由於主观意识的限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看到的只是一个放大了的‘天下’,而不是真正的世界。只有以徐继畬为代表的极少数人,才以极其冷静与客观的态度来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认识了中国自身。徐继畬的世界地理著作《瀛环志略》不但是他认识世界的总结,而且反映了他走出天下进入世界的心路历程。徐继畬是当之无愧的正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史家所称道的“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也是“看到的只是一个放大了的‘天下’,而不是真正的世界”。林则徐浓重的天朝华夷观念,在1850年的福州神光寺事件体现得活灵活现。大约有损英雄形象,有的学者编著的林则徐年谱、传记,将这件事一笔带过,而当时在中国沿海的西方人和后世的国外研究者,却很看重这一事件。在大洋彼岸,费正清1950年代向新一代学生指出,一些值得注意和能引起兴趣的历史问题,与徐继畬的轶事密切关联。他的几个研究生为了回应他的提示,开始着手对徐的角色的研究。费正清认为有的论文值得较多读者参考,就将其修改收入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现在叫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 出版的系列丛书《中国论文集》里。这样,1957 年版该文集登载了罗克韦尔 (Dorothy A. Rockwell)的研究论文——《徐巡抚的〈瀛环志略〉》。两年后,罗伊(David T. Roy)写出了论文——《徐继畬与1850年福州的神光寺事件》,显然是认为,这是中国内政、外交严重逆转的重要事件。【注:Dorothy Ann Rockwell,“The Compilation of Governor Hsu’s Ying-huan chih-lueh,Paper of China(East Asian Research Center,Harvard University),11:1-28. 罗克韦尔:“徐巡抚的《瀛环志略》”,《中国论文集》卷11,页1-28。David T.Roy,“Hsu Chi-yu and the Shen- Kuang Szu Case at Foochow in 1850”(Seminar paper,Professor Fairbank's files, Harvard University;1959.罗伊:《徐继畬与1850年福州的神光寺事件》。】


  六、原创19世纪变局论,倡导变法


  《易·系下》:“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秦汉以来的中外关系,不是平等的外交关系,而是不平等的册封和进贡、宗主国和藩属国关系。哥伦布地理大发现之后,老、新殖民国家兵舰、商船航海东来,渐次蚕食中国南洋等地的朝贡国。徐继畬考察到:“按,南洋一水,万岛环生,补巽维之空缺。其种人名为巫来由,黑丑无慧,蠢蠢如豕鹿。汉平南越后,诸番稍通贡献。唐宋两朝,番舶乃聚於粤东。明成祖好勤远略,特遣诏使,遍历各番岛开读。於是诸番岛喁喁内向,效共球者数十族。如吕宋、瓜哇、婆罗洲、苏门答腊之类,幅员差广,可称为国。亦有蕞尔洲岛,户不盈千,仰慕威灵,携孥求觐,遂至渔獠蛋户,概锡王封。虽云盛事,抑未免夸而滥矣。中叶以后,欧罗巴诸国航海东来,蓄谋袭夺。番族愚懦,不能与校。於是吕宋群岛,遂为西班牙所据。而苏门答腊以东大小数十岛,处处有荷兰埔头。万历后,诸番国朝贡之舟,无复抵香山墺者。以为远人之日久寝疏,而不知其流离琐尾,地已为他族有也。自泰西据南洋诸岛,城池坚壮,楼阁华好,市廛繁富,舟楫精良。与前此番族之荒陋,气象固殊。而中土之多事,亦遂萌牙於此。英吉利诸埔头,在息力以西。南洋诸岛,非其有也。然国势既强,西班牙、荷兰非其匹敌,莫敢迕视。其视南洋诸岛,若已有之。修船炮,备糗粮,诸岛皆奉承唯谨,不必涉息力以西,而后能办应也。昔之南洋为侏〈亻离〉之窟宅,今之南洋乃欧罗之逆旅,履霜冰至,岂伊朝夕,事势之积渐,盖三百馀年於兹矣。”【注:《瀛环志略》2:32a-33a】


  “荷兰据巴国海口,年月不可考,大约在明之中叶。自是粤海无瓜哇片帆矣。鲸鲵既已横绝,鲽鹣无效顺之路,可哀也夫!”【注:《瀛环志略》2:16b.】


  “欧罗巴诸国之居印度,始於前明中叶,倡之者葡萄牙,继之者荷兰、佛郎西、英吉利,皆以重赀购其海滨片土,营立埔头。蛮人愦愦,不察萌〔牙〕(芽)。英吉利渐於各海口建立炮台,调设兵戍,养锐蓄谋,待时而动。迨孟加拉一发难端,遂以全力进攻,诸蛮部连鸡栖桀,等於拉朽折枯。於是五印度诸部,夷灭者十八九,哀哉!英人自得五印度,榷税养兵,日益富强。其陆地与西藏之南界,滇省之西界,虽壤地几於相接,而梯度绳悬,往来不易。水程则自孟加拉至粤东,兼旬可达。迩年英人货船,自印度来者十之六七。昔日之五印度,求疏通而不得;今日之五印度,求隔绝而不能。时势之变,固非意料所及矣。”【注:《瀛环志略》 3:18b-19a.】


  西力东渐发展到鸦片战争,英国进而强迫东亚、南亚各藩属国的宗主国中国,与之签订《江宁条约》,实行平行礼节。天朝君臣徒唤奈何。


  徐继畬对中外关系的这一重大历史性转变,及时作出了“古今一大变局”的总判断:“南洋诸岛国苇杭闽粤,五印度近连两藏,汉以后,明以前,皆弱小番部,朝贡时通,今则胥变为欧罗巴诸国埔头,此古今一大变局。”【注:《瀛环志略·凡例》1:1b.】


  由徐继畬原创的这种变局论,成为李鸿章等众多洋务官员的共识,成为19世纪中期以后的流行语,和改良、变法的理论前提。大变局,慢转型。从此,中国进入了由闭关到开放、由专制到民主、由传统到现代的漫长转型期。陈存恭1990年《徐继畬事略及其〈瀛环志略〉》注意到徐继畬“对‘世变’的警觉。王尔敏统计 1844年至1902年中国知识界关心时变,提出‘变局’之言论者66人,而未列入徐继畬。《瀛环志略》‘凡例’中提到‘南洋诸岛,苇杭闽粤,五印度近连两藏,汉以后明以前皆弱小番部,朝贡时通,今则胥变为欧罗巴埔头(可能为英文port之闽音音译),此古今一大变局’。此处指中外国际形势之‘变’,西方武力及商业经济力量延伸及于亚洲,改变中国宗藩关系,当然是‘世变’;至于上述,为英军所败,二百年来之奇辱,当系中外强弱形势之变。”袁伟时1992年以《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和人物》为名著书,而未注意到徐继畬对变局论的原创,此后他的文章也是引用到李鸿章的变局论而止。】


  戚其章2002年在山西省纪念徐继畬暨中国高等教育开创研讨会上提出:“徐继畬和中国近代启蒙运动有关系,是中国现代化的早期倡导者。受鸦片战争的刺激,中国的先进人士,提出一个理论,叫‘变局论’。认为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或者是古今之变局。徐继畬在《瀛环志略》自序中讲‘此古今一大变局’。这个变局论,就变成了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基本理论。因为中国近代化的启动,不是社会生产力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西力东渐的结果。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被迫走上了学习西方的道路。这次先进的中国人对这个问题看得特别严重,因为西力东渐是中国面临的生死存亡的危机,中国历史上多次改朝换代,甚至北方民族入主中原,都没有看得这么严重,所以成为‘古今一大变局’。徐继畬又比较详细地讲世界形势的变化。变局论后来成为早期改革思想家的一种思想武器,从洋务派到维新派都是这样。变局论体现了很多思想,其一是中外一家的思想。徐继畬说欧罗巴人‘长於用舟,四海之内,无所不到,越七万里而通於中国’,是说世界好象变成一个国家了。他们隐约觉察到,全球化的趋势变成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他们看到变局有有利的一面,有有害的一面,提出可以去害就利,就是要抓紧机遇,走变通之路。《瀛环志略》看起来是一部世界地理著作,它所反映的思想,对启迪民智有重大意义。”


  七、1864年《万国公法》创造了与西方语言对应通译的民主宪政思想话语体系


  继1848年出版的《瀛环志略》引进了西方民主宪政思想的价值体系之后,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恭亲王奕訢等许可帮助下,1864年京都崇实馆出版的美国新教传教士丁韪良译美国惠顿《国际法原理》中译本《万国公法》,介绍了美国三权分立的宪政,创造了与西方语言对应通译的“民主”、“君主”、“人民权利”、 “大法(后来称宪法)”等民主宪政思想的话语体系,此书很快得到日本的学习利用。《瀛环志略》和《万国公法》这两部书分两步,完成了西方民主宪政思想的中国本土化,中国人从此用这些价值观和关键词进行思考与交流,民主宪政思想逐步扎根。此后又进行了建立民主政治制度的尝试,中华民国成为亚洲第一共和国。


  八、历史学家忽略的同治变法


  直到20世纪末才有美国学者隐约发现,在1866-67年,晚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出台了一个实在大胆的改革方案——创建同文馆天文算学馆,但这一方案的激进性质通常为历史学家们所忽略,是一次受到挫折的变法。【注: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卷上,中国社科出版社1985年版页568;刘广京:“变法的挫折——同治六年同文馆争议”,《经世思想与新兴企业》页403-418,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0年。】不过这些美国学者仍忽略了此次变法中的灵魂人物徐继畬及其《瀛环志略》,对办学目标未能明确揭示。


  简言之,这次变法的理论前提是“古今一大变局”的理论,变局之下的变法,使中国进入以西方知识为灵感的现代化的启动阶段。这次变法的目标,是在办学校的名义下悄悄进行官制、政制的改革,计划创建的名义上叫做“同文馆天文算学馆”的高级文官摇篮,可以说是军机大臣、六部九卿和各省督抚藩臬后备官员培训学校,变法将调整以朱学为官方主流意识形态、八股文为程式的科举制度,将储才之所翰林院纳入西学体制,培养有环球视野的、了然世界大势的、有一定天文算学知识的、能进行数理逻辑思维的年轻政治通才,为高级官员大换血作准备,用西学之人行自强新政,使西学官员三五年后尽快补缺,担当栋梁重任,以适应“古今一大变局”,“防范数年、数十年之后”的不测之变。变法依据的祖制和“典范”,是和西方耶稣会士一起研习天文算学,委任耶稣会士担任钦天监正的康熙皇帝;变法的方针,是“兼容并包,智周无外”;变法树立的“士林矜式”,是现代首批外交官之一、为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口岸作出贡献的原广东按察使、福建布政使、福建巡抚、现任同文馆总管大臣徐继畬;变法的“指南”,是徐继畬辑著的东方第一部系统的世界政治地理著作《瀛环志略》。也可以说,这是先于日本明治维新的同治朝政治体制改革的一次大胆尝试。


  总署奏摺称:“夫中国之宜谋自强,至今日而已亟矣。识时务者,莫不以采西学、制洋器为自强之道。……且西人之术,我圣主仁皇帝深韪之矣,当时列在台官,垂为时宪,兼容并包,智周无外,本朝掌故,亦不宜数典而忘。……若夫以师法西人为耻者,其说尤谬。夫天下之耻,莫耻於不若人。查西洋各国,数十年来,讲求轮船之制,互相师法,制作日新。东洋日本,近亦遣人赴英国学其文字,究其象数,为仿造轮船张本,不数年后亦必有成。西洋各国,雄长海邦,各不相下者无论矣。若夫日本,蕞尔国耳,尚知发愤为雄,独中国狃於因循积习,不思振作,耻孰甚焉!今不以不如人为耻,转因蕲至其人,将来或可突过其人,而独以学其人为耻,将安於不如而终不学,遂可雪其耻乎?”【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摺。见《徐继畬集(三)》第931-933页。】奏摺上提到日本学习西方的信息,可能得自阿礼国(Sir Rutherford Alcock,1809-1897)。阿礼国1840年代任福州领事时,曾为徐继畬著《瀛环志略》提供过帮助,1859-65年为驻日本公使,有《大君的首都》,The Capital Of the Ty—coon等关于日本的书。1865—71年为驻华公使。据赫德日记,阿礼国1865年11月到了天津,同年圣诞节各国公使在法国使馆举行晚宴,迎接新到北京的阿礼国爵士。可见他比被特旨召回北京的徐继畬晚到京。故友重逢,话语必多,阿礼国不会不谈到日本受到西方冲击后“发愤为雄”的新闻。


  这次变法涉及到皇家和官僚士大夫利益集团利益的重新分割调整,坚守朱学的倭仁策动一批御史和守旧官僚,在慈禧支持下挫败了这次变法。但同文馆在徐继畬等斩荆劈莽下,仍不失为中国第一所现代范式的高等学校。

此新闻共有5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相关新闻
木然:我和柳传志商量点儿事
张辉:努力走向公民政治
赵常青:“南巡讲话”与《零八宪章》
胡平:从哈佛学生罢课谈起
陈奎德论当代中国的两个法统
彭定康评《邓小平传》
张行健:革命与革命的中国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