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一步輸入大陸「技術專才」 勞權監察斥邏輯混亂落井下石
記者:梁銘康(英國) 2024.10.18
港府新一份《施政報告》宣布粵港澳大灣區的建造業將設「一試多證」機制,即通過「灣區標準」考試後,可獲三地同時認可的資歷。
RFA資料圖片/衛斯攝
港府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到香港將與大灣區進一步融合,建立建造業「一試多證」安排,意味在其他大灣區城市通過「灣區標準」考試的大陸建造業工人,或可隨時以此資歷來港工作。勞福局長孫玉菡周五(18日)更透露,將設途徑方便「年輕技術專才」來港定居。勞權監察總幹事蒙兆達批評,有關措施是對本地失業工人「落井下石」,亦憂慮文化及制度差異會影響施工安全。
本台上月曾經報道現時香港本地建造業工人,與從大陸輸入的「外勞」比例失衡情況,一名在港土生土長、正面對開工不足的紮鐵工人受訪時這樣形容:「我在一個地盤那裡做雜工。有兩組雜工、8個人一組,有16個人,只有我一個是香港人。」
《施政報告》:粵港澳設新建造業標準考試 大灣區內資歷互認
然而,在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周三(16日)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不但未有提出任何解決本地工人開工不足的措施,反而宣布將進一步引入方便更多「大灣區」的建造業工人來港工作的途徑。
李家超說:「我們與廣東省已成功構建香港首批工程專業的職稱評價機制,會逐步擴展到其他建築專業。我們亦與廣東省及澳門合作,就建造技術工人及人員的技術水平建立灣區標準,並推展『一試多證』安排,通過灣區標準考試,可同時獲發三地的職業技能證書,提升整個大灣區的建造業培訓質素,培養人才。」
勞權監察:港勞工市場勢構成進一步壓力
香港勞權監察總幹事蒙兆達批評,自去年7月「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實施後,香港已輸入接近一萬名「外勞」地盤工人,而且欠缺監管。今次大搞「資歷互認」,反映港府「全面融入中國」的意圖。
蒙兆達說:「三個地方建築工人的資歷都可以得到互認,其實意味著經過互認之後,將來可能會更加進一步大開中門,令到大陸的工人或者所謂『人才』,可以隨時拿著這個已經認可的資歷『持證』上崗在香港工作,必然就會對於香港的勞工市場進一步構成壓力。」
蒙兆達憂中港差異影響樓宇安全、質素
「資歷互認」除了可能令現時香港正「吊鹽水」的本地工人生計進一步受影響,蒙兆達亦憂慮中港兩地建造業文化及資歷架構的差異,會造成更深遠及嚴重的影響。
他說:「你看到不單止技工對於做事的手法,對工序的要求、技術的嚴謹程度是有分別的。而且兩個地方對於規管樓宇建築的法制,和制度文化都存在這麼大的差異時,是會對於香港起樓、建築的那個質素會帶來幾大的衝擊,可能會拉低整體我們對於安全、對於樓宇建造的質素的那個要求。」
孫玉菡:將設新渠道助年輕「技術工種」來港成為「香港人」
但似乎港府對於「換血」的程度並不止於單單「輸入外勞」,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周五(18日)在《施政報告》記者會上,形容香港部分技術工種,例如電工、電梯維修等行業欠缺「新血」,而經「補充勞工優化計劃」來港的技工「無法成為香港人」,所以將設新渠道輸入「年輕技術專才」,暫定配額一萬人。
勞工及福利局長孫玉菡周五表示,將另設渠道讓35歲以下「技術專才」來港工作及成為香港永久居民,蒙兆達批評是對失業本地工人「落井下石」。(港台視像新聞截圖)
孫玉菡說:「年輕是甚麼意思呢?我們初步想法,要經過這個渠道進來香港的話,他要35歲或者以下。因為我們希望找一些年輕人,他可以在香港為我們的技術工種,奉獻他的青春,要他努力來補充我們的短缺。」
批港府說法「邏輯混亂」 蒙兆達憂高學歷勞工市場遭波及
蒙兆達指現時香港有1.5萬名建造業工人失業,除大舉輸入外勞外,現再巧立名目輸入「年輕專才」,不但說法「經常搬龍門」、邏輯混亂,亦是對失業及開工不足的本地工人「落井下石」。
他說:「到底現在你是在說本地市場的人手出現短缺,所以需要輸入相關的工種;還是你是在說需要補充人口,所以他們純粹下來工作都不夠,因為他們不能夠成為香港居民,所以你是想透過這個計劃,其實是為香港補充人口去換血,還是怎麼樣呢?」
蒙兆達又指出,現時近半經「高才通」輸入的「高學歷人才」來港後仍然無業,憂慮繼續「大開中門」輸入大陸「人才」,一旦香港經濟再進一步發生大變化,不僅基層遭殃,而是連相對穩定的高學歷及專業勞工市場都會受牽連。
編輯:施芷珊 網編:李家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