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 吉迪恩•拉赫曼
“美中首脑并不真正知道彼此间要如何交谈,他们就像运行着不同操作系统的计算机。”一位近距离观察过多次美中峰会的美国官员曾经这样告诉 我。因此,尽管中美双方强调,此次访美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的会晤是建设性的,我仍不免有些怀疑。因为中国和美国看待世界的方式截然不同。我发现中美观念存在五大差异: 1.周期性V线性:中国历史悠久,美国历史非常短。习近平喜欢指出,“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家,我们有着5000年的历史”。而美国的历史不到 250年。这种视角的不同对两国领导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有着深刻影响。大体而言,由于中国的历史由王朝的兴衰塑造,所以中国人是周期性思维。持续数个世纪之 久的好时代之后就是同样持续数个世纪的坏时代。相比之下,自1776年建国以来,美国基本上沿着一个方向行进——国力越来越强,民众越来越富裕。结果是, 美国政客往往以线性方式看待历史,也往往相信进步是自然规律。 2.普适性V特殊性:美国立国的信条是,“人人生来平等”,拥有相同的不可剥夺的权利。由此美国人发自内心地相信自由和民主等普世价值观——这些价 值观最好适用于世界各个角落。相比之下,中国人是特殊论者。他们相信,适合中国的并不一定适合全世界,反之亦然。思想上的差异决定了美中在干预外国冲突和 保护人权方面截然相反的做法。 3.意识形态V种族性:美国的建国理念体现在《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中。数百万人因居住在美国并赞同这些理念而成为了美国人。相反,中国对中国 人的定义更偏重于种族性。如果我搬到了美国,我很快就能成为“美国人”,我的孩子们当然也是美国人。而搬到中国将不会让我或者我的孩子们成为中国人。结果 是,中国人和美国人往往对国家、公民身份和移民等关键概念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4.个人V集体:美国领导人强调个人权利。中国领导人强调集体利益。美国人的个人 主义和中国人的集体主义的差异渗透到他们对国家的态度上。在美国,保护个人不受强大政府的侵害的观点已融入到宪法和政治言论当中。在中国,更为常见的观点 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是防止“混乱”的最佳保障——在过去,“混乱”往往导致内战和流血冲突。许多美国人认为,中国这种论调只是反映出中共的利己主义。但它 也有深厚的历史根源。美国人可能将他们对人权的重视追溯至18世纪的独立战争。相比之下,为了强调国家强大的必要性,中国领导人自然会提到始于公元前 476年的“战国”时期。 5.权利v等级制度:对待国家的不同态度,导致两国人对于推动社会团结的因素的看法也不相同。美国人强调个人权利和法律。而中国尽管如今存在很多关 于加强“法治”的讨论,但共产党也提倡强调等级和责任的儒家传统,认为其对社会平稳运行至关重要。这一点同样对国际关系产生影响——因为它影响了中国对大 国(比如中国)与较小邻国之间的正常关系的看法。 中国庞大的国土面积也影响着它看待外部世界的视角。但是,说到底,在这一点上中国与美国有着很强的相似性。中美两国均或多或少存在中央王国心态。中 央王国的想法根植于中国的历史之中。有历史学家把这形容为“中国人对其国土即为万物中心的不同寻常的信念”。始于19世纪40年代的“百年耻辱”——欧洲 和日本帝国主义在战争中打败中国——使这种信念稍微有所动摇。但是,如今再次崛起的中国有时被指责又拾起了中央王国的心态,特别是在其对待亚洲其他国家的 问题上。 与此同时,美国已经习惯了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角色。美国对外政策仍然基于其是维护全球秩序“不可或缺的力量”这一信念。就像中国古代的帝王一样,美国总统已经习惯于接受外国人的奢侈“贡品”。 能够发现中美至少在一个方面上非常相似,令人欣慰。问题在于,虽然两国或许均自视为“中央王国”,但它们不可能都是对的。 译者/何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