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闻
热点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首页 > 网络文摘

 

遇罗锦:幻想之后
日期:4/28/2016 来源:网络 作者:网络

4月22日在“共识网”发表了《我的幻想》, 接着就去网上寻找有关影片《一个人的课堂》的确切信息。

在来自全世界91个国家的4000多部影片中参与角逐,此片不仅夺得第49届休斯顿国际电影节最佳外语片奖, 且男主角孙海英先生还获得了最佳男演员奖, 实在了不起!

  http://n.sinaimg.cn/translate/20160423/C6tE-fxrqhar9865492.jpg

照片: 《一个人的课堂》导演李军林(右)与著名影视剧演员孙海英(中),在第49届休斯顿国际电影节上一起手捧奖杯。

记者问李军林的感想, 他回答:“很开心。想不到能在美国的电影节获得这样的肯定,我想大概是其中的师生情谊和艰难的生活环境感动了他们吧,人类美好的感情都是相通的!”

我想去网上看看有关孙海英的个人简介, 想知道他还演过什么影片, 突然, 左上角一红色“警告”二字吓人一跳, 黑色大字是: “访问此网站可能会损害您的计算机!”

我只好退回, 继续写下去吧。


剧本是一剧之王”,编剧与导演都是年轻的李军林先生一人, 在他个人的微博里, 他称赞孙海英先生是“一个有情怀的人,一个很生动的人”。现在影片的公演日期虽然还有待时日, 但我很想知道此片想表现的是什么? 它好在哪里?

于是很快在网上找到了剧情介绍:

“宋文化是偏远山区教书近30年的小学代课教师,来上学的都是村里的留守儿童。随着近几年村民外出务工的热潮,村里孩子陆续跟着父母转学到城市上学,学校趋于落寞,学生仅有四个,教师仅宋文化一人仍坚守岗位。后来几经波折,学校学生仅剩与奶奶相依为命的唐明明,宋文化依然坚持每天到学校去上课,每天按时打上课铃,按时升国旗,维护着学校的尊严。明明的奶奶辞世后,宋文化收养了明明,继续维持明明的学业。”

多么感动人的题材啊!

接着又去看了网上介绍的有关此片的拍摄花絮。

李军林在湖南农村长大,农村的各种农活如种田耕地 打鱼晒网﹑砍柴垛草的事他都会。他的小学就是代课老师教的。他的父亲外出打工, 每逢年底才能回家。三十年过去了, 但中国仍有6000万留守儿童象他儿时那样生活至今。 这部影片讲述的就是当下农村社会的真实缩影, 男女劳动力为了生活, 不得不都去城里打工, 乡村越来越凋蔽, 只有老人和孩子在巴巴地守望着﹑守望着……


正是“留守儿童及上学艰难”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 促使李军林非要写出来不可的迫切愿望,才产生了这部影片的。 年轻的导演李军林先生, 他自己就有“留守儿童和上学难”的生活经历,那些艰辛悲伤的以往回忆令他刻骨铭心,不表达出来他就无法安生——真是个有情有义﹑不忘恩师的教导﹑有志气有理想的青年! 由那样一个可怜的农村孩子成为电影导演, 他的经历, 不正是另一个电影剧本吗?

他决定自写剧本自己导演。如果剧本不真实不生动, 如何会有人投资呢?  有了好剧本,有了好导演还得有拍片的钱; 他不属于气派庞大的事业单位国营电影制片厂有铁资金﹑铁饭碗的人,而是必须自己去想法筹资。 集资是另一种艰难困苦, 不仅得让有钱人的良心看了剧本很受感动﹑承认它的社会意义,还得肯定它不会赔钱才行;谁的钱也不是容易挣出来的。 光这种种的准备工作,就花去了他十年的时间!

人的一生, 有几个十年 ?!

有了钱, 他才能去找演员,  再去寻找景地…… 这一道道的工作﹑焦虑﹑思索﹑奔波﹑比较和决定, 本身就是又一个生动的剧本了!

李军林评价孙海英:

“孙海英老师是一个很热爱生活的人,没有一点明星的架子,到了现场,除了完美地诠释这个角色以外, 他还关心着剧组每一个人。 一些片场的事情,他都能热心帮忙与参与,也经常会给我很多建议。孙海英老师真的很敬业,记得有场他背着几十斤重的黑板,去学生唐明家去上课的戏,拍了一天,转了四五个场,孙海英老师每次都是自己背着黑板在肩膀上。我躲在监视器后面看着孙老师的背景,能感觉到他全身都散发着内心戏,我都不愿意喊停啊,这戏太好了,不需要台词,不需要花哨的镜头,不需要夸张的表演,就静静地看着这种背景,都能让我热泪盈眶。”

读到这儿, 我的眼睛也湿了。无论是导演和演员,都真正地走进戏里面去了! 他们已经与人物完全地甘心情愿地融合在一起, 分不清是演还是在如此地活着!

对孙海英先生的夸赞,并非是导演李军林一人,饰演奶奶和妻子的两位演员,以及其他演员和有关的参加者,也对他赞不绝口。

端详着照片中的孙海英先生: 慈眉目善﹑一脸正气; 亲切﹑朴实﹑厚道﹑豁达大度的形象, 实在令人难以忘怀。


李军林先生的心, 并非只沉浸在过去的生活里,  他更关心着现在和将来,他说: “对于现实中的留守儿童, 我想说的是, 这关系到6000多万孩子的健康成长, 如果孩子的教育问题﹑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 将来会出大问题。 我们现在能在网上看到很多学生打架斗殴﹑早恋堕胎﹑走失被拐的新闻, 这些很多都是缺乏家庭教育和关怀的结果。”——说得多么中肯, 多应该引起上层的重视啊!


先时, 我还没看这许多介绍, 只看了海外的一篇文章, 就令我写了那篇《我的幻想》发给了共识网, 因为我很想在自己的余生, 做一个象教师宋文化先生那样默默无闻而又杰出的人。我深信要比我在德国的家里享清福的生活充实一百倍, 也有意义一百倍。 无论我怎样跑出了中国, 怎样入了德国国籍, 其实从灵魂上, 我还是一个中国人。诚然, 这也是海外所有中国人的情怀。

好心的共识网编辑,在信里告诉我此文已发表的同时, 还附加一句: “并祝贺幻想成真”, 我开心地笑了。

每次只要“共识网”一发表拙作, 我都美滋滋地发给约一百人的群信(信址就这些, 朋友们都与我的年纪不相上下), 然后去推特﹑脸书﹑Go+以及自己的博克上做宣传。 “北京之春”的主编陈维健先生回回愿意转载, 他对拙作的欣赏,实在让我高兴又感动!


但这次, 却有两位国内外的老友回信表示担心:

一位说:  罗锦,你有现在的生活,這很正常。若真想回国教中文,那就不正常!

另一位说: “罗锦姐,莫幻想,这里还是地獄和粪坑,人民也不善良,他们不要文化,只要钱。过好你自己,莫理猪狗,更不要自投罗网。

唯有陈维健回信说:“幻想是美丽的”,并很乐意将此文在他的网站推荐转载。 他写信时一定是心情太好, 因为他正在台湾开“藏汉会议”, 天天游览着美丽的宝岛台湾。

其实, 即使那两位朋友不说, 我自己在心里已经开始编出了另一个故事了:

就算驻德中国使馆真的那样给我来了信, 就算我也真地乐不可吱地去了一个交通不发达﹑没有学校的山沟; 就算按照我的幻想, 也真地在一家很通情达理的农民家租了一间小土屋, 开始了我一心“只想给予而不计较报酬”的教师生活;然而, 故事却这样开始了:

全村的农民见来了一位中不中国德不德国﹑身体健康整天高兴的七十岁老太太, 先打听您当教师是多少工资? 我回答没有工资, 是我自己的退休金二千多元。 这就把村民们吓了一跳, 因为邻村的小学教师月工资才14元人民币(是影片介绍里说的, 一般的教师月工资是四﹑五十元),管你是什么钱, 你每月有二千多,  这不是来了个财神奶奶吗?!接着, 就要问了:“您干嘛离开德国非来咱这穷山沟儿呢?”

我回答:“我就是觉得这里太缺少教师, 才自愿来啊。” 于是又都好奇地问:“德国的生活啥样儿啊?” 这可就把我难住了: 是实话实说呢还是编瞎话﹑把德国说成暗无天日的一片苦难呢? 或是装哑巴就是不回答呢?  不回答人家就不走就更奇怪就更怀疑。  最后咱只能实话实说, 就算无奈地不情愿地说吧: “那儿, 人人都有福利制的生活保障,还有选举权。” 行了, 邻居们连临村的全都围上来了, 更不想走了, 非得让我再说得更详细更具体才行……于是, 这个村传到那个村, 人们象看怪物一样地都来了, 都想亲眼见亲耳听, 过后却是讥笑与不解: “那么好的日子, 您来这儿干啥呀?俺们想去都去不成呢, 您能帮俺的孩子去德国定居和上学吗? ”然后我就得费力地解释难于帮忙的原因,  无论我怎样解释, 人人都觉得这老太太不是教师而是地地道道的神经病, 甚至是不喜欢帮助人的坏蛋。 这还不算, 立即,村里的和邻村的党支部书记甚至县委书记全都知道了。

“她来这儿做啥的? 是蛊惑人心的? 还是宣传西方的反动政治的?”

于是调查, 于是上报, 于是咱这老太太胡里胡涂地进了监狱……

叹了口气, 我给那位关心我的老友回信: “大哥: 我一高兴就那么写了, 过后一冷静才知道什么是续篇了,远比你说的更严重。 但人总得有点儿幻想, 就让它是幻想吧,你说呢?”

2016.4.24


共识网

http://www.21ccom.net/html/2016/bihui_0426/3652.html


相关新闻
令狐聪:正和岛的忽悠
遇罗锦: 我的幻想
白天不懂夜的黑、西方不懂东方贼
封从德周锋锁谈“巴拿马文件”
量子悟空: 造神之路
沈大伟:预测中国很有风险,也很危险
中国“新常态”面临四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