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执政以来采取的许多政策也被外界诠释为防止中国发生“颜色革命”的举措。 中共喉舌《人民日报》周日(14日)用整版刊登大陆五名学者的署名文章,警告“颜色革命”的灾难性后果。 编者首先为“颜色革命”定性说,“颜色革命”指21世纪初期,在前苏联和中东北非地区发生的以颜色命名,以和平的非暴力方式进行的政权更迭运动。 此后,中国大陆五名学者分析了“颜色革命”的原因与教训,警告“颜色革命”危害深重、不能陷入“颜色革命”的陷阱,强调民主制度不能强制移植。 虽然中国官方媒体不时提到“颜色革命”,但是像《人民日报》这样集体发文、高调警示并不常见。 “颜色革命”成为敏感词,可以追溯到2011和2012年间,当时,受“阿拉伯之春”的影响,中国也出现“茉莉花革命”的呼声。 此后,中国当局对“颜色革命”的重视程度愈见加强。 2012年底,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执政以来多次警告,中国是一个大国,犯不起“颠覆性”的错误。 习近平采取的许多政策也被外界诠释为防止中国发生“颜色革命”的举措。比如严打引发强烈民愤的腐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遏制公开传播西方价值观等。 观察人士注意到,最近中国讨论“颜色革命”的风声确实更大,也许与香港“占中”、台湾“太阳花运动”有关。 颜色革命的提法引起中共当局的警觉 2014年香港发生以黄色雨伞为标志的“占领运动”以来,中共舆论一直将它与“颜色革命”联系起来,并始终称这是国外政治势力和金钱支持策动下的行动。 香港立法会下周将就备受争议的特首选举办法修改草案举行表决。 警示 纵观这五篇文章,几名学者选取不同角度,评论颜色革命的危害,以及生搬民主对中国的不适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哲学所研究员徐崇温在题为《民主制度不能强制移植》文中说,一些国家发生“颜色革命”都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的外部因素,就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输出民主战略。 文章说,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制度,归根到底要由各国人民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和变革,而不能照搬照抄他国。 这一说法也与习近平此前提出的“鞋子合脚论”相呼应。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金灿荣撰文说:“国内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矛盾多发叠加,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面临严峻考验。” 文章说:“西方敌对势力长期以来始终没有放弃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始终没有放弃颠覆我们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政权的图谋。”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志洲在文中说,必须在观念上“去西方化”,破除“西方制度迷信”,而要因地制宜,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与制度模式。 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寒竹的文章是《不能掉入“颜色革命”陷阱》。他说,“颜色革命”这一概念本身充满内在矛盾和似是而非的说辞,是美国等国家实现其全球战略的一个工具性概念,并不是要解决某个国家具体存在的问题与矛盾。 “如果发展中国家不小心掉入“颜色革命”的陷阱,整个社会将会为此付出巨大代价。”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邵峰说,对待西方所谓“颜色革命”的企图,最好的应对策略就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集中精力发展自己。打铁还须自身硬。 (撰稿:苏平,责编:高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