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闻
热点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首页 > 网络文摘

 

韩尚笑:习近平访英,只黄不金的时代?
日期:10/25/2015 来源:网络 作者:网络

    英语有句谚语,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 (发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黄金。)用来形容此次习近平访英的所谓黄金时代,不算牵强。
    
    这句话,实际上表述了至少三个方面的内容:1.我们不应被表面上发光的东西所迷惑。2.发光的东西并不一定真有价值。3.真有价值的东西反倒被光给遮住了。
    
    我们似乎不难找出以上三方面的对应关系。1.活脱脱的今天英国卡梅伦政府?2.中共许诺的合同靠谱吗?会不会到头来形同虚设,一纸空文?3.与一个专制的政府,只讲金钱,不讲人权,会不会是危险的价值取向?
    
    照理说,人的知识与懂得的道理应成正比。然而,实际上却并不总是这样。人的知识越多,负担越重,往往分不清孰轻孰重。比如,用黄金时代来比喻今天 的中英关系,就经不起简单的推敲。一个是大宪章起草的英国,一个是大极权固守的中国。两边的的负荷都不轻。用金子来衡量,是否妥当?
    
    另一方面,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均是在时间流逝之后,成了过去,才由后人来加以概括和总结。是过去时,不能用现在时,更不能用将来时。因为对将来的揣测,存在不确定性,一般用虚拟语气来表现,较稳妥,更客观。
    
    英语中的虚拟语气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与过去所发生事实相反的假设,一种是对现在事实相悖的假设。前者已被历史证实,是定论。后者只是人为的希冀, 有待时间验证。也可以说,只有情感上的一时冲动,而没有实际意义的宣称,其动机存疑,可用虚拟语气",表示不必认真。习近平访英的黄金时代,明显是 后者。
    
    习近平此行,不出所料,又是撒钱。这是中共黔驴技穷的典型特征,也是土豪末世表面上的任性。客观地说,一个极权政府,维持一个缺少自由空间的大 国,必然会挖空心思地以忽悠为己能,是没多少选项的。它即不可能像当年毛泽东那样输出革命,也不可能输出哪儿都不要的难民人口,更不能输出鬼才知道里面含 有什么的有毒食品。
    
    它真穷的只剩下了孔子和金钱。前者在中共反复不断地运动批判下,本来含金量就不高,现在连铁的成分都没了。不久前把所谓的孔子和平奖颁给了非洲臭名昭著的独裁莫加比,就是只黄不金破铜烂铁的例子。
    
    说实话,颁给魏京生和高智晟,他们会接受吗?我都觉得是污辱。连民主都没有,谈什么孔子?孔子教你关押和平的使者,连敌人都没有的刘晓波?所以,中共只有钱可以输出,至于钱的来源是否坑人害己,强迁強拆,哪还有人会考虑那么多呢?中国人,你不自救,永远没救!
    
    话说回来,这次习近平访英,正如以上所分析的那样,并非是中英黄金时代的开启,很有可能是中英开始了一个只黄不金的时代。
    
    人权问题,不可能不提,也不可能大提。我们知道在记者会上由BBC记者提了出来。然而,提归提,答归答。大家都目睹了习近平掏出了一张纸,免为其 难地念了起来。听不懂英语的中国人,可能会觉得习近平回答的还不错,并没跑题。是的,确实没跑十万八千里。所答非所问,只跑了二万五千里,符合中共避实就 虚的一惯逻辑。
    
    照本宣科,可谓中共的一大发明。中共把中国的文化,破坏的十分彻底,乏味枯燥到了不能忍受的程度。是次,习近平把潜在的尴尬,以似有苦衷的表情,做了举左手的第二次处理
    
    紧接着,略微提高一点儿嗓门。注意,仅仅是一点儿,这点儿挺重要。然后,瞬间滑过,谈了几句不着边际的中国传统和文化。句号。心里一阵窃喜,谢谢中国古代,拯救自己于现代,一脸坏笑藏心底。
    
    中共对尴尬的免疫能力,堪称世界一流。既可以以语言障碍为藉口,也可以以文化理解为实破口。正像中共玩弄WTO的游戏规则于股掌之间一样,中共断 定,以英国人的淑女气质和绅士风度,断不会让礼仪之邦的贵客尽失颜面。何况还是为了资金正嗷嗷待哺呢?果然,会场上下,出现了风暴眼的短暂平静,静得没了 下文。
    
    人权,众所周知,与生俱有,非常重要。然而,人权毕竟不是主权,也不是国需。表面上写法的不同,显示了深层的区别。因此,不当饭吃。在这方面,中共操练了半个多世纪,比任何人,任何国家不是略胜一筹,而是远胜万股千筹。
    
    庸俗的中国,金子今天只用金钱计算。
    
    民主的英国,金子本该不用金钱估算。
    
    黄金时代,只存在于历史。今天的中英关系,泛黄而无金,没了沉甸甸的感觉。
    
    但愿这是错觉。
    
    (来源:作者博客)


相关新闻
艾晓明: 怎样告诉别人你读过书
一带一路:30年的笄与中国梦?
程映虹:罗马教皇与卡斯特罗兄弟
西方普世价值与中国传统文化
三、中国经济崛起的前因后果
“比温和”的后果是自杀性的
董郁玉:从国家政治的角度看文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