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紫阳主政国务院 1980年初,赵紫阳调中央工作。2月23日至29日,在中央十一届五中全会上,他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4月16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任命他为国务院副总理;9月10日,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决定他为国务院总理。赵紫阳成为继周恩来、华国锋之后的第三任总理。 起初邓小平让赵紫阳当总理,赵并不情愿。因为他知道在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国家当总理真可谓难矣。特别是在那时的中国,一个经济落后、文化素质又不高的国家,一个缺乏民主和法制的国家,要当好总理则更为不易。1980年初,当中央决定调他到北京工作时,他曾到邓小平门上再三陈词,请求不要让他来北京,理由是他长期在地方工作,没有在中央工作的经验。邓小平勉励他说:“在位谋行,担子压上了,在实践中锻炼,会把工作搞好的“。又说他自己做大官(指中央秘书长)的时候才20多岁,知识也不多,不也干得挺好嘛,关键在善于学习。赵紫阳再不好推辞了,只好走马上任。这一段话是在1983年6月我被任命为副总理以后,向赵紫阳请教时,赵告诉我的。 赵紫阳不辱使命,做了他应该做的事情。 以改革总揽全局 赵紫阳主政国务院时,正是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以后,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极度困难的时期。赵紫阳面临的任务繁重艰巨,他需要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中国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为中国人民开辟光明的未来。他在日理万机、处理大量日常工作的同时,始终抓住改革这个牛鼻子,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求稳定。农村改革的全面深化,经济特区的建设,沿海地区的开放,整个经济体制,包括计划、财政税收、商品流通、对外贸易、粮油购销、劳动工资制度和物价体系的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启动等等,都是在党中央和邓小平等老一代革命家的领导和支持下,由他精心策划、稳步推行并取得巨大成就的。 就全国而言,1979年至1983年,改革的重点在农村,同时在部分国有企业进行放权让利、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以及“利改税“的试点,以调动企业增产增收的积极性。到了1984年,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全面推开,农业生产连年五谷丰登,人民衣食温饱已基本解决,企业扩权试点也取得了可喜成绩,全面进行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条件基本成熟。 1984年9月9日,赵紫阳致信胡耀邦、邓小平、李先念、陈云同志,提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中三个重大问题的意见,主要内容为:第一,计划体制问题。各项改革都牵涉到计划体制,这是经济体制的核心。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要通过价值规律来实现,要运用价值规律为计划服务。第二,价格改革问题。价格是最重要的经济调节手段,现在价格体系极不合理。我们调整价格,主要是由于商品比价不合理,是结构性的调整物价,而不是通货贬值。调整价格体系,涉及改革价格管理体制的问题。理顺经济的主要标志是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价格改革难度最大,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第三,国家领导经济的职能问题。计划体制的改革,价值规律的运用,都要求国家的经济职能产生相应的变化。近期改革的主要内容应是政企分开。各级政府主管经济的部门,都要逐步简政放权,逐步减少对企业正常经济活动的干预,学会运用经济手段来进行宏观控制。九月十日,邓小平同志对这一文件批示:“我赞成。“9月13日,陈云复信赵紫阳指出:这三个问题,都是当前我国经济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对这几年城市经济改革经验的总结,他表示完全同意。关于计划体制,合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关于价格改革,现在确实是有利时机,应当稳步进行。关于政企分开,这样做很必要。 启动政治体制改革。 粉碎“四人帮“之后,邓小平第三次复出。他痛定思痛,深感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1980年8月18日,他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8月31日政治局通过了这个讲话。这个讲话系统地分析了我们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现状,指出了现行体制的弊端,提出了改革的目标和方针,被称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性文件。邓小平说:“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又说:“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毛泽东同志就说过,这样的事件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他虽然认识到这一点,但是由于在实际上没有解决领导制度问题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仍然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这个教训是极其深刻的“。他尖锐的抨击了权力过分集中的弊端,指出:“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就是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什么事都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这时的邓小平确已看到了高度集权、个人独裁的弊端,是下决心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
此新闻共有8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